从多边到双边:孙中山联俄外交策略新论(1917—1925)

从多边到双边:孙中山联俄外交策略新论(1917—1925)

陈丹丹 李炳南

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是孙中山联合苏俄,利用苏俄的经济、军事的非正式外交援助,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外交举措。联俄是孙中山晚年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向,但此举却饱受争议,甚至形成针锋相对的观点。[1]本文将孙中山的多边外交策略,分为左翼陆军国外交圈和右翼海军国外交圈。左翼陆军国外交圈,包括苏俄、德国等陆军弱国,构建中俄德三边外交,力求日本加入,拓展成中俄德日四边外交,也包含中俄日三边外交;右翼海军国外交圈,包括美国、英国等海军强国。其中,右翼海军强国外交简称为“强国外交”,左翼陆军弱国外交简称为“弱国外交”。孙中山的双边外交则专指中俄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文以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的新联盟对象苏俄的出现,探讨孙中山联俄的起点,对孙中山联俄的过程进行分期。从多边到双边的角度,重新分析孙中山联俄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