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笔者关注“孙中山与上海”议题研究有年,2018年,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史瀚波教授(Brett Sheehan)的邀请,前赴该校担任访问学者半年。笔者搜索孙中山相关史料时发现,胡佛研究所保存之索克思(George Ephraim Sokolsky,1893—1962)个人档案中存有若干与宋庆龄相关珍贵文献,或许因归档于“File Sun Yat-sen,1919—1921”(“孙中山文件,1919—1921年”)[1]而没有得到前人研究的注意。[2]
索克思1893 年9 月5 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由提卡城(Utica),为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裔,父亲是一名犹太教的“拉比”(即犹太教牧师,笔者按)。索克思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带领一家人搬往纽约市定居。索克思自幼成长在犹太社区的封闭环境之中,长期受到激进思潮的影响。1917年,他毕业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是年夏,因受俄国二月革命的吸引,他离开美国,前往俄国彼得格勒市为当地英语报纸《俄罗斯日报》(Russian Daily News)撰稿。亲历十月革命后,他的政治取向由“激进”转为“反动”,1918年3月离开俄国,动身来到中国。天津是索克思中国旅程的第一站,他在英国人开办的一家英文报社——《华北明星报》(the North China Star)谋得了一份糊口的职业。[3]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他南下上海,加入了英文《沪报》(Shanghai Gazette)。英文《沪报》是由上海大北电报公司任职的丹麦人聂尔森(Gordius Frederick Nielsen,1864—1936)与陈友仁(Eugene Chen)合办的英文报纸,1918 年4 月创刊,1922年8 月停刊,作为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宣传喉舌之一。[4]索克思在上海开创了他人生事业的第一次高潮,不仅与上海的学生运动产生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取得了与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人的直接联系。离开英文《沪报》后,他与汤节之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公同通信社”(the 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5],继续为孙中山服务。此后,他与汤节之一起又创立了一份中文日报——《商报》。“名义上索克思是《商报》的财政主管和股东,事实上他也一直用他的中文名字在每周的专栏上撰写有关国外的文章。”[6]索克思在中国生活了14年,很快地他“就变成了一个只要关系不管政治立场的文化宣传贩子”。索克思的老板包括:黎元洪、桂系岑春煊手下的温宗尧、江苏军阀李纯、北洋政府,而他当时还是国民党宣传部(为“中华公同通信社”之误,引者按)的经理。因在中国的丰富经历,他与美国的全国制造商协会[7]建立了终身合作关系。1935年回到美国后,他担任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广播电台的评论员,兼做《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的专栏作家,1948年起,担任美国犹太反共产主义联盟(the American Jewish League Against Communism)主任,直至1962年12月12日心脏病发作死于纽约曼哈顿,享年69岁。索克思是美国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的急先锋。孔华润(Warren I.Cohen)写道:“索克思的墓志铭必须刻上:他是麦卡锡主义诞生最主要的促成者——其作用甚至可能更甚于麦卡锡本人。”[8]
本文所译述的与宋庆龄相关文献,包括17封宋庆龄与索克思来往信函和1份《孙中山致田中义一函的英文原件修订稿》,集中在1919—1920年,即孙中山、宋庆龄因为护法运动受挫处于事业低潮期时不得不离粤赴沪,而与索克思初次结识,并日渐交往密切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