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河:两岸八村里的水利社会
2025年09月26日
一、峨河:两岸八村里的水利社会
代州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古干旱少水,地瘠民穷,被称为“十年九旱”之地。为数不多的地表水成为当地民众重要的季节性用水来源,主要有滹沱河、峨河及峪河等。峨河发源于五台山脉,为滹沱河的一级支流,大致呈南北流向,“峨河源出中台太华池,西北流至狮子窝,入(繁峙)县境,与黑龙池水会,又有峨岭水自南来注之,合而北流过圭峰,西曲行山中九十里,至峨口出山,北入滹沱”[6]。清朝,峨河是代州与繁峙县的边界,“河出峨口,东岸属繁峙,西岸属代州”[7]。在峨河的东西两岸,修建了流向不同村落的渠道,形成以峨河为中心的渠道网络,扩大了峨河的灌溉面积,与峨河发生关系的村落越来越多。清朝中后期以来,峨河的灌溉区域覆盖了东西两岸的八个村落,东岸灌溉繁峙县四村:“峨河渠灌县属之佛光庄、高陵、上下木角诸村地,自立夏之日始,按时分水,程自上而下,以次引溉,设渠头司之。”[8]西岸灌溉代州四村:“峨河渠自峨口起,由东而西溉峨口、下社、付村[9]、南留属各村地。”[10]峨河流域形成两岸八村的灌溉态势,其河流、渠道走向与八村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光绪年间峨河渠道图
资料来源:根据光绪《代州志》卷首《渠道图》,第233~234页内容改绘。
明嘉靖、万历年间,峨河流域就曾发生过水利纠纷,“峨口东岸属繁峙,西岸属代州,二处互争水利”[11]。当地权监司的判决为:“水利来自繁峙,经由代郡,卒遇岁旱,亦当均分。”[12]官方根据当时旱情的状况,采取了相对简单化、随意化的调解措施。在遇到更多复杂情况时,村落水权依旧分配不明,为清朝水利纠纷的频发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