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学潮:CC系与共产党的斗争
面对学潮峰起,学生生活社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积极操控学潮的方向。
学生生活社的主要任务是支持配合CC 系与共产党在教育领域的斗争。抗战以前,国民党基本上没有在学校建立基层党组织,战前大学师生加入国民党者为数不多。[64]在1935年的学潮中,左派学生最为活跃,右派学生影响较小,大部分的学生属于中间派。而中间学生正是学生生活社需要大力争取的力量,因此双方的争夺颇为激烈。
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号召学生走上街头,但却受到右派势力的阻挠。1936年2月10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杨立奎公开指责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得到共产党的资金支持。他宣称“某方面汇款二万,请平津院校教联会,转交学联会”,“后又汇来五万,并闻共党亦汇十二万圆给学联,彼(被)某当局所扣”。14日,师大学生杜书田率领学生20余人闯入师大,为此事质问杨立奎,双方争执甚烈。[65]19日,北平学生多人被捕。[66]21日,教育部宣布禁止平津学联会活动。[67]
针对此次事件,学生生活社强调由于学生救国阵线“组织不健全”,导致苏俄“破坏中国的统一,分化御外的阵线,间接助长敌人对我们的侵略”。社方认为,杨立奎“应该将共党操纵北平学联的真相,向政府当局和全国民众,作一忠实的详细的报告”[68]。其实,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是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的中共外围组织,主席郭明秋、秘书姚依林、党团书记黄华等均为共产党员,在“一二·九”运动中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核心。[69]北平学联在学潮的表现颇为引人瞩目,其号召力十分巨大,因此右派分子竭力利用该会的资金来源对其进行攻击。不久,陶希圣、杨立奎、吴保三等组织新学联,积极培植力量来牵制左倾学生,参加者多为黄埔系的复兴社,CC系的诚社、中华社、忠社和学生生活社成员。[70]但是,由于山头林立,“各校时时有学生团体的对立,彼此互相破坏,互相倾轧”,CC系和黄埔系在针对共产党的斗争中因此“始终没有力量领导民众”[71],反而导致国民党内部力量的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