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控制:CC系的外围

一、隐性控制:CC系的外围

国难方殷之时,内忧外患日趋紧迫,学潮趋于激烈。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由黄埔系所组织的三民主义力行社和以国民党党务系统为基础的“青天白日团”[3]先后成立。双方积极运用外围组织的网络系统对各地学校进行渗透,以获得教育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在党国体制下,所谓外围组织具有特殊的涵义。“凡是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之下所组织的各种民众团体,都叫作党的外围组织。它的作用在取得党和民众的密切联系,深入与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团结广大民众在党的周围,以巩固党的领导,及我们既得的政权”,其最终目标是“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三民主义”,其中心任务为“肃清反动及保卫党国”,[4]。一直以来,CC 系控制了国民党整个党务系统,建立有严密的特工组织。特工外围组织的基本任务是“深入各阶层”,争取有利于工作的各阶层分子,“吸收积极勇敢的革命青年,培养他们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战士”。[5]这种外围组织分为“基本外围组织”和“普通外围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一切都能执行特工路线及决定,每个分子都经过详细的考查”,后者“只能执行一部分决定,或者只是在我们(指特工)影响之下。所以基本的外围组织,可以领导一切普通外围组织”。[6]基本外围组织可以分派经过训练的分子去领导普通外围组织,以建立关系并开展工作,凡是“参加这些外围组织的统称之为外围分子”。[7]

在京沪地区,复兴社的外围组织“中国文化研究会在获取上海的大学生,尤其是大专学校的学生的支持方面,要比CC 派的文化组织擅长得多”[8]。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之下,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系充分利用自身掌控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调查科的情治系统,不断在各地学校安插和培植势力。因此,一个主导学生运动的全国性“普通外围组织”——学生生活社就应运而生了,它与全国性之“基本外围组织”——三民主义革命同志社一起“相辅而行,互相运用,以辅助特工之进行”。[9]

1934年11月11日,南京学生生活社在中央大学致知堂举行成立大会,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社会局、警厅第六局等机构代表及学生生活社100余名社员参加大会,筹备委员陈予漫报告筹备经过,并由南京市党部叶时俊发表训词。[10]该社先后颁发《学生生活社章程》和《学生生活社分社组织规章》,对社员进行严格的规定。

根据章程,学生生活社拥有明确的宗旨。该社以各大中学校学生为活动对象,“以团结思想纯洁品行端正之青年,作进德修业之勉勖,以复兴中国民族为宗旨”[11],但是,特工总部在筹备组织学生生活社分社的办法中,明确指示各地除了履行上述宗旨之外,“应执行特工方面之决定”,譬如“吸收忠实勇敢之革命青年,团结于特工组织周围,以巩固特工组织之基础;深入于青年界及文化界之各阶层,侦查反动分子之阴谋与活动,而设法加以防范和制裁;在群众中揭穿反动党派之各种阴谋,动摇其下层基础,与群众并进一步,使彼等在三民主义影响之下,为复兴民族而努力”等[12]。显然,这份仅在情治系统内部传达的文件已经明确规定了学生生活社秘密的隐性任务。

作为“公开的普通外围”,学生生活社实际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特工总部南京实验区管辖[13],由中央大学法学院学生郝仲溪[14]担任社长。他们“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分社,南京是总社,隶属中统南京实验区领导,其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各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公开出版刊物,引诱一些对文艺兴趣的青年加入,并秘密地布置中统通讯员收集各学校中的情报”[15]。根据1934 年的《南京实验区组织系统表》记载,实验区区长、副区长直接管辖总务、训练、行动、谍报、组织等股,另设下关分区、挺进队、招待所、强华通讯社等机构。学生生活社隶属于谍报股学生组管辖,并由组长郝仲溪兼南京学生生活社社长。[16]从组织架构看,学生生活社明显具备了搜集、调查的谍报功能,直接为特工总部南京实验区汇集学生情报,接受以CC系为背景的调查科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