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设立交易所的前提条件
“一战”爆发给日本资本大举进入中国带来了机遇,以岛德藏为代表的大阪资本家,选择在上海、天津、汉口三港口都市设立交易所,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一,当地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其二,日本势力已有相当程度的渗透和融入。
从第一点来看,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中点之长江出海口,天津是华北水陆要冲,而汉口又恰处长江中游,为南北交通的重镇。开埠以来,这三港口都市凭借其各自有利条件,贸易工商次第发展,欧美列强在此设立各类洋行、工厂、码头,构筑起“殖民者与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有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特别是公共租界,以其面积之广、规模之完善,堪称租界在中国的“楷模”。天津和汉口,则分别设有英、美、法、日、德、俄、奥、比、意九国租界和英、法、俄、德、日五国租界,数量列居全国一、二位。1910年代,这里是中国最近代化的都市,全国规模最大的贸易口岸。相关资料显示,1911—1917年期间中国五大港贸易额,上海、汉口、天津始终占据全国三甲之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岛德藏等在华发起交易所,在意向书中,反复重申上述三地在海内外贸易的重要地位:上海乃“支那中部之集散地”,“支那贸易之中心地,集四方之需求”[4];“汉口位于举世无双、物产丰沛之长江中游,又乃京汉铁路之南方终点,粤汉铁路之北方起点,吞吐其邻接五大省之物资,是支那为数不多的大都市贸易港,长江沿岸之集散都市”[5];天津则为“支那北部之集散地”[6]。因此,若在三港口都市“设立交易所,使其彼此交相呼应,于助力日中两国经济发展最合时宜”[7]。
第二点,上海、天津、汉口是除东北、青岛以外,日侨人数最多、日本对华经济关系最密切的地区。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缔结后,日本人开始进入上海,并于翌年设立领事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随着以纺织业为主的日本资本逐渐登陆上海,在沪日侨数量激增。“一战”开始后,日资进入上海态势更加凶猛。[8]1917年上海交易所发起设立时,在沪日侨人数已达13397人,比战前的1913年增加了4300余人[9]。虽然上海没有名义上的日租界,但在公共租界虹口地区,因有大量日侨聚居而被称为日本人街。天津、汉口则设有专管日租界,由当地日本总领事馆负责管辖。据两地总领事馆调查,1923年年末天津日侨为4941人[10],汉口(含汉阳、武昌)于交易所设立之1919年年末,亦有日侨3272人[11]。
这一时期,除日侨人数增长之外,由日资控制的银行、贸易会社、纺织工厂、航运会社等数量也不断增加。如横滨正金银行落户三地;台湾银行、住友银行于上海、武汉,朝鲜银行于上海、天津,分别设立支行。在上海,还设有三井银行、三菱银行的支行。另有一些重要的贸易会社,如三井物产、三菱合资(商事)、大仓组、东洋棉、伊藤忠等,在三地各有支店。截至1920年,上海已有75家各类日资贸易会社,而汉口和天津,在1923年也分别达到56家和29家。从航运业来看,上海设有日本邮船、大阪商船、东洋汽船、日清汽船、大连汽船会社支店,天津亦设有大阪商船、东洋汽船、邮船会社支店。[12]中日贸易除东北地区之外,大部分都经由上述三地进行,上海更是占半壁江山。贸易之重点,主要为棉花、棉纱、棉制品等中国特产品,以及日本工业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