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怎么会有山东之行的?

王韬怎么会有山东之行的?

王韬是应山东巡抚张曜邀请而去山东的。张曜(1832—1891),字朗斋,晚清名臣。他与王韬本是两种不同的人,一位是统领千军万马的著名武将,封疆大吏,盛情邀请王韬去山东济南他的官邸做客;一位是兼通中文西学的饱学之人,布衣寒士,欣然应张曜之邀,甚至有点受宠若惊。王韬青壮年时游历很广,见识颇多,曾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漫游,还在香港旅居多年,有这样经历的人当时是极少的,而到了晚年,他却对相隔不太远而且较落后的山东那么感兴趣,还欣然有山东之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张曜非常尊崇王韬。当年张曜收复新疆,抵御英俄,有较大业绩,本可以做布政使,但有人参奏他“目不识丁”,朝廷就只给他较低级的总兵这个官职。张曜发愤镌刻了“目不识丁”的印章,佩带在身,努力读书。后来朝廷考核他已有一定文才了,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升任他为山东巡抚,高为二品大员。王韬是当时著名文人,办报纸,开学堂,懂洋务,致力西学东渐,主张变法自强。张曜重视王韬的学问才能,想跟他熟悉洋务,学习洋务,更好地治理山东,就于光绪十三年十月写信邀请王韬去做客[1],可惜这封信至今没找到。

同时王韬也非常仰慕张曜。他说张曜“用兵二十年,转战数千里,于时风尘澒洞,戎马侜张,被命即行,不惮劳瘁”[2],还说他“经纶兼文武,威望震遐迩。用兵如神,有战必克”[3],甚至赞美他“气量之恢廓,识力之超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4],推崇备至,评价极高。王韬认为有如此名将赏识自己,邀请自己,那么就一定要去山东,“即使异地异时,犹将越国过都而往见,百世之下,闻风兴起,况乎其为竝地竝时也哉!”[5]

还有,张曜礼贤下士的作风气度,让王韬感到有知遇之恩。王韬赞誉张曜:“抚兹山左[6]也,侧席以求士,开馆以延英,幕府中不乏奇材异能,远近名流,翔集奔赴,求一顾以为荣。”[7]王韬甚至称颂张曜“爱才下士,礼贤任能,近今大臣中实所罕见”。[8]王韬在感慨之余自问:“韬何人?斯得豫斯列,故感知遇之恩,亟思力亟而东迈。”[9]张曜接连写来四封邀请信[10],还派人送来礼物,王韬越发感到“雅意殷拳,不能不往”[11]了,他期盼在张曜手下能发挥自己经文纬武的能力,实现多年以来埋藏在心底的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远大志向。

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因。张曜祖籍是浙江上虞,但他却从小在江苏吴江长大。吴江与王韬的故乡甪直,同属苏州辖下,所以王韬是张曜的同乡人。那时人们同乡观念很重,与王韬走得较近的人,有许多是苏州同乡人,如谢绥之、潘伟如、潘镜如、杨醒逋、许壬瓠、冯桂芬等,还有许多大同乡江苏人,如盛宣怀、薛福成、马建忠、徐寿、徐祝三、邹翰飞等。

在王韬的山东之行前前后后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引起我的注意,他也是王韬的同乡,是张曜手下的将士孙少襄,名金彪,江苏盛泽人。盛泽与王韬的故乡甪直,也同属苏州辖下。孙少襄比王韬小十四岁,少年时就与枪匪头子父亲一起打家劫舍,鱼肉乡民,控制了苏州一带江湖。后来他率领部下接受朝廷改编,投奔他父亲的拜把子兄弟张曜,驻扎烟台,筹备边防,得到重用。王韬与孙少襄关系很好,经常书信来往,从信中可以看到孙少襄起到了联络张曜与王韬关系的作用。王韬在光绪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致盛宣怀函中提道:“顷又接孙军门函,谓朗帅有信,当将寄来也。”后来王韬得到张曜去山东的邀请后,还写信给孙少襄,约定去山东时先到烟台去看他[12]。这样看来,王韬到烟台,除了要拜见盛宣怀,还要去会见孙少襄呢!后来王韬到烟台见没见到孙少襄,孙少襄有没有陪同王韬一起去济南,我至今没见到文字记载,但是我推测,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王韬从山东回来后在给盛宣怀的信中,几次提到托孙少襄办事。孙少襄在王韬成功山东之行中,起到催化作用是一定的。

以上种种原因成就了王韬的山东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