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肃然的学术论著——陈伟桐《谭嗣同〈仁学〉研究》评介
丁凤麟
提起谭嗣同,国人皆知其为戊戌六君子之首,其代表作更非《仁学》莫属。然而多年以来,学术界虽有不少研究《仁学》的文章问世,但却未见研究《仁学》的专著出版,深以为憾。
值得庆幸的是,数月前,笔者收到多年未见的老同窗陈伟桐从杭州寄赠的书,展开一看,竟然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陈伟桐著《谭嗣同〈仁学〉研究》,不禁喜出望外。更令我惊诧的是,从其题为《我的五十年〈仁学〉路》的序言中获知,这是他在五十年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孜孜不倦探求的学术成果。过去,我们只知道他在求学期间,便对谭嗣同的为人及其《仁学》颇有兴趣,但根本未想到他在走南闯北的数十年人生旅程中,一直对此课题锲而不舍,到了古稀之年,方才献出这部带有补缺性质的学术专著,更使我对这位老同学肃然起敬。
陈伟桐在这部12万字的学术专著中,从“如何解读谭嗣同《仁学》”入手,阐述了梁启超、康有为、宋恕和陈宝瑄等人对谭嗣同及其著作《仁学》的影响和启发;进一步阐述了《仁学》的体系结构,尤其是仁学中“仁”与“元”的关系,“无”与“有”的关系,乃至仁学中的佛学思想;接着,作者对《仁学》中的要点和难点进行了解读,认为《仁学》中贯穿的平等思想“来自精神对现象的每一次克服”;作者还重点阐述了《仁学》的设计理路,指出谭嗣同的“以太为仁”是担当唯心主义的“预设”,“从理学到仁学”体现了晚清思想界“哲学形态之重构”;作者进而对《仁学》的成就进行了阐述,他从《仁学》在哲学上的创新成就着眼,指明谭嗣同的《仁学》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具有不少相似之处,更从梁启超对《仁学》的总体评价——“实禹域未有之书,抑众生无价之宝”,指明谭嗣同确实堪称近代中国的思想巨人;最后,作者还对《仁学》的影响进行了重点爬梳,剖析了谭嗣同对新儒家、熊十力乃至陈独秀的影响,并指出《仁学》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厚启迪,进而提出“复兴儒家可从《仁学》开始”“中国人接受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及谭嗣同倡导的共同结果”的重要论述。
陈伟桐通过缜密研究和多侧面的论述,得出了如下结论:谭嗣同的《仁学》,是其吸收了多种文化资源所获取的学术成果,《仁学》不同于孔子的仁学,不只讲个人道德的提升,而是谋求社会革命及人民解放的一门新的精神哲学,从而具有无与伦比的时代性和社会感召力,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具有浓厚的启蒙作用。
经过陈伟桐对《仁学》的多层次剖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为何推崇谭嗣同为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为何当年谭嗣同在撰写《仁学》后,“书成,自藏其稿,而写一副本畀其友梁启超;启超在日本印布之,始传于世”。梁启超进而写道:“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此区区一卷,吐万千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
简介至此,我更从心底里感佩老同学陈伟桐的不懈努力使谭嗣同《仁学》的内涵及其学术成就能多侧面地公之于世,为我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本颇有启迪性的学术成果,可喜可贺。
(丁凤麟,《解放日报》退休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