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仙杨君家传[8]

五、菊仙杨君家传 [8]

君讳延俊,字吁尊,号菊仙,余同岁生也。其先世居无锡之鸿山,分居寺头镇,明季迁于城,累代多通儒循吏,本朝成进士者数人,官未显。高祖若千公,讳度汪,举乾隆丙辰博学鸿词,授翰林院庶吉土,改江西德兴县知县,有政声。曾祖考讳廷彬,祖考讳陛菼,俱积学不遇。考桂岩公讳绍基,廪贡生,授丹徒县学训导,摄苏州府学教授。博学,工诗文,有孝行,君其长子也。余交君晚,不审君幼时行谊,获闻于君舅侯少宰叶唐先生者甚详。

君少颖异,五岁入塾,诵读如成人,群儿嬉其旁,不稍顾。时君祖妣刘太夫人在堂,太夫人故武进相国文恪公曾孙女,太史芙初先生之姑雅善吟咏,置君膝授以诗。八岁,习五言,得长古一首曰《招隐篇》,桂岩公阅之不怿,太夫人慰之曰:“此子虽不能大显贵,当不玷清白史,其善教之。”弱冠失怙,哀毁骨立,益发愤,悬桂岩公小像于左右,读且泣,长夜倦,辄以夏楚自击额。年二十四,始入邑庠生,文名噪乡里。道光甲辰,与余同登贤书,犹未之识也。丁未,会试三场,同号舍。余病几殆,君为调药饵,检策对。余瞑眩间不暇详询,仅记其姓籍而已。试既毕,余病未瘥,先大夫德君,甚遍访,晤君于侯少宰邸第,谈次无德色。少宰且未知闱中事,何论他人也。是科同捷礼闱,君以第六人魁选,海内传诵其人。余忝入词垣,君得山左令。阅二年,访君于济南,谓余曰:“邑令为国家要职,非才守职兼优,鲜能胜任。人言科目致身,必操守廉洁,或且以自负。抑知我诚廉,莫必所用之人皆廉,廉不济之以公明,其贻误民生者不少。吾才识短浅,不敢以家贫贪禄,祸及子孙,将呈改教职,授生徒餬 口。”余力阻之,且勉曰:“君所见若此,当不负斯民矣。”

咸丰辛亥,君长子宗濂应京兆试,请业于余。余沈沦史馆,庸庸无建白。旋假归,值粤捻扰庐江,先大夫奉命办团练,不肖继之,佐皖抚长白福公、新宁江公幕。江公战殁,曾文正公督两江檄,余入幕,兼统淮扬水师。庚申,苏、常陷,与君音耗久隔。辛酉冬,宗濂以户部郎乞师来安庆,一见喜极。知君历任烦剧,遭时不幸,饥馑军旅无宁岁,为民御灾捍患尽心力。以与某长官不相能,谢官归里,所任交代事轇轕。复之山左,殁于旅次,时己未七月也。宗濂、以回、宗瀚在都应试,宗济、宗瀛奉母侯太夫人家居,惟宗瀚妇视含殓。诸公子闻讣,未终试,星奔山左扶衬归,庚申三月厝于惠山。

不数旬而寇至,宗濂兄弟奉母归乡,集民团拒贼,战屡捷。相持五阅月,既而四面贼逼,岌岌不终日。宗濂间道走沪,与江南团练使者阁学庞公谋,乞师于皖。皖必道金陵,贼踞不得越,宗濂毅然受使。曾文正公壮其行,留佐戎幕,与余共晨夕,悉君行状。同治壬戌春,余奉巡抚江苏之命楼船东驶,惟宗濂是赖。以回、宗瀚亦相继从军,文武兼资。不数年,而粤寇捻股以次削平,转战千里,宗濂兄弟实始终之。累功,均擢道员,其季亦有声庠序。孙男十余人,皆崭然头角,以是见君之忠厚郁积,所以垂裕子孙者,未有艾也。

君殁后,家无余财,宗濂兄弟以力未能偿官。逋当道与宗濂有隙,将假公事中伤之,宗濂告急,余以累万金为君偿。逋议者谓余过厚,不知余与君遇合之缘。彼苍所玉成者远且大,君非望报于余也。世之角逐名利之场至戚,不顾形人短以显己长,区区小惠,矜张作色,纤屑微嫌,反目不相识者,闻君之风亦且稍愧矣。

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直隶等处兼管河道、提督军务粮饷、紫荆密云等处关隘管巡抚事、一等肃毅伯、加三级、年愚弟李鸿章顿首拜撰。[9]

(王建勇,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王汝丰:《新编〈李鸿章全集〉评介》,《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期,第146页。

[2]如张晓:《李鸿章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识》,《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4期,第4~14页;徐世中:《〈李鸿章全集〉漏收文稿一篇及其文献价值》,《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6期,第72~73页;徐世中:《李鸿章集外文考论》,《安徽史学》2015年第2期,第125~129、141页;李永泉:《李鸿章集外文补遗》,《安徽史学》2016年2期,第144~146页;王同策:《〈李鸿章全集·信函〉补遗五通》,载氏著《同策丛稿——古籍和古籍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56~361页;徐世中:《新见李鸿章集外诗文辑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7期,第90~99页;李永泉:《李鸿章集外文再补》,《安徽史学》2018年第1期,第135~139页;陈开林:《李鸿章佚文辑补十一篇——兼辨李鸿章集中的误收之作》,《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51~58页。

[3]此文辑自清光绪间盛康纂修《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二,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盛康(1814—1902),字勖存,号旭人,晚号留园主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历官铜陵令、庐州知府、宁国知府等。太平天国间,以布政使衔掌湖北盐法武昌道。丁忧服除,改官浙江杭嘉湖兵备道按察使,寻致仕归家。编有《皇朝经世文续编》一百二十卷传世。盛康长子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一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号止叟。历轮船招商局会办、天津海关道、直隶津海关道、工部左侍郎等职,累仕至邮传部尚书。父子两人同是近代常州盛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均在晚清朝野享有盛名,尤其盛宣怀更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4]盛康自咸丰间受胡林翼委托筹办军需而认识李鸿章,盛、李两家从此结下深厚情谊。同治九年(1870),时年二十七岁的盛宣怀复经杨宗濂函招,投入李鸿章幕府,成为淮系集团的骨干人物。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北闱乡试报罢,盛宣怀便于该月十六日出京,旋经天津、上海赶赴盛康在苏州的住处(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以庆祝父亲的六十寿诞。应宦游天津的众多皖籍官员之请,李鸿章撰序以为寿言。序后罗列有同祝寿者,如刘铭传、潘鼎新、刘盛藻、丁寿昌、马绳武等,都是淮系集团的重要成员。

[5]此文辑自清光绪间盛康纂修《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二,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为庆祝盛康八十寿辰,李鸿章乃承盛宣怀之请而作此骈序。序文由当时的书法名家李文田(1834—1895)书写,更是增色不少。文后还附有一同祝寿的数十位大小官员,如裕长、张梦元、张国正、周馥、季邦桢、刘含芳、潘骏德、方恭钊等。
《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二除存录李鸿章寿序外,还保存有汪鸣銮、奎俊、潘霨、崧骏、恽祖翼、孙金彪、恽鸿仪、汪洵、朱仪训、李谦、邓华熙等撰写的寿文、寿诗,足见当时庆寿的盛况。

[6]此文辑自清光绪间盛康纂修《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二,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适逢盛宣怀五十诞辰,李鸿章为序祝之,并请李文田书写[李文田曾在光绪十九年(1893)八、九月间,接连书写李鸿章所撰《盛旭人方伯八豑寿序》和《盛杏荪方伯五旬寿序》,而相关论著没有载录其事,宜予以补充]。序文中对这位左膀右臂极其赞赏,并致以甚高的期许。文后并附有数十位同祝寿者,如裕长、张梦元、张国正、周馥等。
五十大寿除李鸿章有寿序,家谱中就只保留下汪洵(1846—1915)《盛杏荪方伯五旬寿序》[盛康纂修:《龙溪盛氏宗谱》卷二二,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年满四十时,仅见钱塘陈昌绅(?—1900)作《为电局同人公赠盛杏荪方伯四十寿言百韵》(陈昌绅:《为电局同人公赠盛杏荪方伯四十寿言百韵》,《字林沪报》1883年11月2日,第4版)。花甲之庆因为父守丧、经营丧事(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7~791页),自然无法操办,而古稀之寿则未见相关材料。

[7]此文辑自清宣统间侯倬翰等纂修《锡山东里侯氏七修宗谱》卷六,清宣统二年(1910)懿德堂木活字本。传主侯炜(1821—1877),字景文,一字心声,号石琴。同治六年(1867)举人,候选教谕。存世著述有《铁梅庵劫余拾烬默存集》,民国九年(1920)侯鸿鉴抄校《无锡乡先贤遗稿三种》本(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8页)。侯炜生平事迹,详载其弟侯琫森所撰《石琴公行略》[侯倬翰等纂修:《锡山东里侯氏七修宗谱》卷六,清宣统二年(1910)懿德堂木活字本。]。据朱炳清《邑宰侯铁生琫森胥江走雨图叙》,知侯琫森号铁生,光绪十八年(1892)署海盐知县(朱炳清:《晚翠楼诗钞》卷三,江晓敏主编:《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词学大家谭献(1832—1901)也有《题侯铁生琫森胥江走雨图》诗(谭献著,罗仲鼎等点校:《谭献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73页)。

[8]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覆亡,李鸿章率淮军肃清江苏全境。同年十月,即亲赴常州主持江南乡试科场(刘忆江:《李鸿章年谱长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0页。按,《年谱》误以十月初七日的《复曾中堂》为十月初九日作),其事详载十月七日《复曾中堂》(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29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页)、十月十三日《致曾中堂》(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29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页)两函。经此科考,李鸿章得侯炜之文而将其拔置前列,两人遂相识。侯琫森《石琴公行略》亦曰:“今伯相合肥李公抚吴,设书院取士,拔其尤者十人入署。再试,伯兄与焉。”[侯倬翰等纂修:《锡山东里侯氏七修宗谱》卷六,清宣统二年(1910)懿德堂木活字本]

[9]此文辑自民国间杨楫等纂修《盐城杨氏宗谱》卷一六,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录文并见杨年建编著《杨氏命脉回溯》(杨年建编著:《杨氏命脉回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17~718页),然脱文讹字较多。传主杨延俊(1809—1859),与李鸿章同登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而有同年之好,且其长子杨宗濂(1832—1905)、三子杨宗瀚(1839—1907)都曾为李鸿章重要幕僚,李、杨二家往来甚深。惜该传未书撰写时间,然从文末所题职衔来看,应是李鸿章晚年所作。
江苏无锡惠山横街及上河塘的杨延俊祠(四褒祠)壁间,原嵌有《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晋赠光禄大夫山东补用同知肥城县知县觉先杨君(延俊)暨配诰封恭人晋封一品夫人侯太夫人墓志铭》碑石,2000年9月移嵌于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横云山庄诵芬堂外墙水榭内。墓志末题“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湖广总督、南皮张之洞撰文,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户部尚书、常熟翁同龢篆盖书丹”,约撰于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左右,可以配合本传了解杨延俊生平行事。墓志录文及碑石拓本载朱震峻等编著《无锡园林碑刻选:十方翰墨留梁溪》(朱震峻等编著:《无锡园林碑刻选:十方翰墨留梁溪》,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版,第99~107页),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张之洞全集》均未收。
纂修于清末的《龙溪盛氏宗谱》《锡山东里侯氏七修宗谱》及民国的《盐城杨氏宗谱》,所保存下来的五篇李鸿章佚文,都属于应酬之作,写完应该就交付盛康、盛宣怀、杨宗濂等人,原文手稿因而散落难觅。五篇佚文的价值,既在于弥补《全集》的阙漏,更为考索李鸿章同盛康父子、杨延俊父子的密切关系增补新材料,从而帮助理解晚清淮系集团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