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籍混乱与负担不均

(一)册籍混乱与负担不均

册籍混乱是民国时期固有的地税问题,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的土地陈报,也未能改变这种状况。“在未办理土地陈报之县,征册不全,税额不确,有有地无粮者,有有粮无地者,有地多粮少者,有粮多地少者,种种情形极为杂乱”[86]。而在办理土地陈报的县份,由于当地的保长绅士都是有权有势的大地主,在测量土地时“测量员吃了有钱人的酒,是说有钱人的话”[87],就会把地主的土地算在农民身上;至于累进征借,征收对象是“在县(市)境内所有田亩之赋额总额为征收之标准其土地跨连两乡(镇)以上者”[88],也就是大地主、大乡绅。而他们却仗势抗缴并以此为荣,或者通过提高佃租率来将田赋负担转嫁到佃户和农民身上。其中负担的公平程度可想而知。

而在省市层面,历年各地丰歉情况不同,灾欠和前线省份必须适当酌减。而国民政府制定各省征额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对于中央控制力弱而又重要的省份亦须“优待”。云南每年的征额远低于其他省份,并由“粮食部徐(堪)部长飞滇商洽”,蒋介石也致函龙云声称抗战“军需浩繁”,盛赞龙云“忠诚许国、深体时艰”,[89]从中不难看出云南征实的政治意味更强。云南与国民政府若即若离,云南田赋征实也是国民政府维护央地关系的一种手段。每年田赋的额征数是按后方500万军公人员所需的口粮数目决定的,基本恒定。那么减征的食粮,就必须由后方省份和中央控制力强的省份来负担。因此,各省田赋征额亦难负担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