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西北协饷及军需物资的转输
同治年间,甘肃所需的协饷逐渐依赖东南各省份,所需的各类军火、器械也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采购,然后由轮船运到湖北,由湖北转解。杨岳斌任陕甘总督后,为便于协饷及军需物资的转输,奏请在湖北设立后路粮台。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同治帝下令将陕甘后路粮台划归湖北军需总局管理:“著官文即将湖北设立之陕甘后路粮台附入湖北军需总局,仍令藩司何璟兼司其事,俾专责成。”[9]同时,还在襄阳设立襄阳援甘分局负责转输。此后,西北协饷及军需物资运到湖北后,由汉口转解到襄、樊,陆运取道荆紫关入陕。如:杨岳斌部的军饷,由东南各省运解湖北,由湖北转运。据杨岳斌奏:“臣岳斌所部兵饷,向赖东南各省解至湖北,交署藩司唐际盛派员由荆紫关转解陕省,交署藩司林寿图转运前进。”[10]“臣所部各营饷项军火,向赖东南各省协济,节经奏明由湖北后路粮台委员解至荆紫关分局,转运陕西,交藩司林寿图解甘备用各在案。”[11]
然而,随着陕西局势的恶化和军饷的不足,陕西经常截留经汉中运往甘肃的协饷,“林寿图督办陕西后路粮台兼总甘肃庆泾分局事务,又值陕省回捻交讧,遂致鄂台转解之饷留陕愈多,而济甘愈少”[12],这使得甘肃军饷供应愈发不足。对于湖北后路转输粮饷弊端,穆图善也曾指出:“由湖北后路粮台汇解陕西粮台,转运秦州行台,解省分拨各营。道路修阻,节节转输,纵按月全数解甘,已不免多需时日,乃陕西粮台自本年正月以前,截留至四十余万两之多,不啻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殊失顾全大局之道。”[13]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杨岳斌决定改设粮台地点,“将陕西粮台改设汉中,派委湖南候补道陈丕业总司转运每月各省协饷,由鄂径解汉中”[14]。
为适应西北用兵的需要,保证甘肃军需物资,同治六年(1867)正月,左宗棠奏请在湖北设立陕甘后路粮台:“应于湖北省城设立陕甘后路粮台。”[15]同时,左宗棠还提议在襄阳设立水陆转运总局,在荆紫关设立陆运分局,陕西省城应设甘肃总粮台,在他到任之前,仍由杨岳斌负责粮台收储转运。
在陕甘后路设立的过程中,左宗棠、杨岳斌围绕着粮台事务的管理人员选派展开了争论。左宗棠主张任命王加敏管理。同治六年(1867)正月初十,左宗棠推荐湖南补用道王加敏、盐运使衔湖北汉黄德道、江汉关监督王文韶总办陕甘后路粮台,收储臣军饷需,制备器械:“有二品顶带、按察使衔湖南补用道王加敏,廉朴勤干,历司浙江、闽浙总粮台,条理精密,诚信不欺;盐运使衔湖北汉黄德道、江汉关监督王文韶,才长心细,器识闳伟,索为中外信服。以该两员总办陕甘后路粮台,收储臣军饷需,制备器械,随时接济,必期无误。”[16]
然而,杨岳斌并不同意。同治六年(1867)正月十四日,前任陕甘总督杨岳斌奏:“甘省各营饷需军火以鄂台转运为大宗,新任督臣左宗棠改派道员王加敏接办粮台事务,自系为呼应灵便无误急需起见,但恐王加敏不知甘事危急,事事禀命于左宗棠,或已到之饷银军火停留不解,且鄂台既由左宗棠派员接管,则各省协饷亦必派员分途催收,欲该委员等随时径解甘肃恐未必有其事,而甘军一百余营引领望饷,势成岌岌,此后饷绝来源谓不立见哗溃。”[17]清政府最终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任命王加敏管理粮台事务。事实也证明了左宗棠选人恰当,王加敏管理陕甘后路粮台后,“制办军装、器械,转运粮饷、军火,殚心筹画,妥臻妥善”[18]。同治七年(1868),陕甘总督穆图善命署湖北藩司王文韶督同史敬铭酌议章程,催收各省协饷,效果显著。据同治八年(1869)穆图善奏:“统计自史敬铭催饷之日起,至撤台之日止,由鄂解过甘饷不下一百余万两,加以奉拨军装、军火等件,俱由湖北前后任藩司暨在台委员悉心筹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