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论
1870年代初期,曾国藩去世后,能与总理衙门形成配合调剂刚柔、“阴持其柄”的重臣角色缺失,李鸿章谋求占据这一空缺。构建与总理衙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逐步取得外交上的话语权,成为李鸿章的目标,把握“进退之间”的分寸成为其实现目标的关键。中日台事交涉成为探寻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关系的典型个案。日本侵台后,李鸿章提出“谕以情理”、“示以兵威”的处置策略被总理衙门采纳,成为清政府解决台事的基本方略,奠定了外交解决台事的基调。在中日正式交涉前,依据“持重重臣”的定位要求,他在总理衙门面前表现出对日本不妥协退让、无惧与日本一战的态度。然而,随着柳原与总理衙门交涉陷入僵持,李鸿章依据情势变化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对内,李鸿章察觉到:清廷上下出现倦怠之态,沿海一带更是出现人心浮动的现象,朝廷上下皆期望台事速了;尤其是枢廷文祥等人已有给日本兵费结案的意向,却在如何提出上为难。他主动调整对内呈现的对日本的态度,由坚持不对日妥协,尤其是不能给日本赔费,转为在赔费上对日本让步,提出给与“抚恤”的妥协之法,纾解总理衙门之难。对外,为了配合总理衙门的谈判,李鸿继续践行“刚强持重”重臣的身份要求,对日本展现强硬主战面相,“虚张声势”以施压。
李鸿章在中日台事交涉过程中呈现的双面形象及产生流变,展示出他处理对外关系的认知与实践:对“阴持其柄”的重臣角色的认知、追求;以及在早期如何承担这一角色并处理与总理衙门之间的关系。1870年代初期,随着曾国藩的去世,被李鸿章认为能与总理衙门形成配合的“阴持其柄”的重臣角色缺失,李鸿章希望占据这一空缺。此时的李鸿章虽已经在外交事务中崭露头角,但只是充当总理衙门的建议者,通过揣摩枢廷恭亲王、文祥等人的意向,纾解总理衙门的难题等方式积累其在外交事务上的影响力,以求站稳此空缺,而在与总理衙门之间产生分歧时,他往往不会据理力争,而是选择妥协。在台事议结后,李鸿章在给文祥的信函中提及他与总理衙门在日本面前的不同形象,亦有暗示他与总理衙门刚柔并济的“二元”模式的良好效用之意。然而,随着李鸿章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在外交事务上的话语权不断攀升,李鸿章与总理衙门之间的矛盾将会凸显,他与总理衙门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
(黄飞,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释】
[1]本文为2019年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清政府对日本拆解宗藩体制的认知与应对研究(1861—1895)》(2019ELS014)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上海财经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李鸿章的对外观与中日关系研究”(2017110726)的支持;曾在2017年12月北京大学历史系举办的“近百年中日关系史青年学术论坛”上报告主要内容,对同组讨论中诸位师长的帮助和建议,谨致谢忱。
[2]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9号文书,第18页。
[3]《复文中堂》(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31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4]雷颐:《从“联为外援”到“永久大患”——李鸿章对日观演变浅论》,《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邵建东:《李鸿章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安徽史学》1998年第2期;陆方:《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领土台湾与李鸿章》,《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蔡学海:《李鸿章与中日台湾番社交涉事件》,《台湾文献》1973年第2期。此外还有一些著作亦对李鸿章与台事交涉有所涉及,如李细珠:《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1期;雷颐:《从“联为外援”到“永久大患”——李鸿章对日观演变浅论》,《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刘学照:《略论李鸿章的对日观》,《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藤井志津枝:《近代中日关系史源起——1871—1874 年台湾事件》,金禾出版社1992年版;蔡东杰:《李鸿章与清季中国外交》,文津出版社2001年版;赵军:《李鴻章と近代中国対日政策の決定——1870年代を中心にして》,《千葉商大紀要》2011年第38卷第4号;冈本隆司:《李鸿章——东アジアの近代》,岩波书店2011年版;王瑞成:《危机与危机利用:日本侵台事件与李鸿章和淮军的转型》,《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2期等。
[5]关于李鸿章对外关系的构想,详细论述请参考拙作《巡抚江苏与李鸿章早期国防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6]《上曾制帅》(同治元年六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第29册《信函》,第96页。
[7]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3,故宫博物院1930 年影印版,第26页。
[8]《致总署论日本图攻台湾》(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27页。
[9]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3,第39~40页。
[10]《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7页。
[11]《致总署论台湾兵事》(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第31 册,第57页。
[12]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号文书,第2页。
[13]完成三项任务,日本就会撤兵,三项任务即:“第一,捕前杀害我民者诛之;第二,抵抗我兵为敌者杀之;第三,番俗反复难制,须立严约,定使永远誓不剽杀难民之策。”(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70号文书,第106页)
[14]日本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3页。
[15]《致总署述柳原辨难》(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一日),第67页。
[16]《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41页。
[17]《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41页。
[18]《致总署论台湾兵事》(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第31 册,第57页。
[19]《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第4 册,第217页。
[20]日本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第54页。
[21]《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31册,第87页。
[22]《附与东使柳原前光郑永宁问答节略》(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68~69页。
[23]《致总署 论接待东使柳原》(同治十三年六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67页。
[24]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07号文书,第175页。
[25]《复两江复李雨亭制军》(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第31 册,第74页。
[26]《致总署述柳原辨难》(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67页。
[27]《致总署论柳原入京》(同治十三年六月十四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72页。
[28]《致总署述柳原辨难》(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67页。
[29]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7,第35页。
[30]《致总署论台防》(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77页。
[31]《复李雨亭制军》(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1页。
[32]《致南洋大臣李雨亭》,沈葆桢:《沈文肃公牍》卷1,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36页。
[33]《复张振轩中丞》(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第31 册,第80~81页。
[34]《复李雨亭制军》(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1~82页。
[35]《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3页。
[36]《致文星台将军》,沈葆桢:《沈文肃公牍》(一),《台湾文献汇刊》第4 辑第3册,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37]《致李少荃中堂》,沈葆桢:《沈文肃公牍》(一),《台湾文献汇刊》第4 辑第3册,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38]《致南洋大臣》,同上,第145页。
[39]《致沈仲复观察》,同上,第148页。
[40]“去”“来”两字应合为一字。
[41]《致李少荃中堂》,沈葆桢:《沈文肃公牍》(一),《台湾文献汇刊》第4 辑第3册,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42]《致林颍叔方伯》,同上,第156页。
[43]《致林颍叔方伯》,同上,第157页。
[44]佚名:《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周宪文、杨亮功、吴幅员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7辑,(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59~60页。
[45]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23号文书,第195~196页。
[46]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23号文书,第196页。
[47]《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0页。
[48]《致总署 论台事归宿》(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4页。
[49]《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六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65页。
[50]《致总署 论台事归宿》(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4页。
[51]日本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第57页。
[52]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04号文书,第171~172页。
[53]《致总署 论东使大久保行止》(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31册,第85页。
[54]《复李雨亭制军》(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2页。
[55]《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87页。
[56]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利通文书》第6册第29卷,日本史籍协会1928年版,第58~60页。
[57]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30号文书,第202页。
[58]日本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第60页。
[59]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66号文书,第277页。
[60]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66号文书,第280~281页。
[61]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第12页。
[62]《中日北京专约》(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01-21-063-05-00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63]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70号文书,第290页。
[64]《复王补帆中丞》(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114页。
[65]《中日北京专约》(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01-21-063-05-00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66]《致总署采集台事众议》(同治十三年八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94页。
[67]《附与美使艾忻敏问答节略》,(同治十三年九月初十、十一、十二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111页。
[68]《致总署述美使商论东事》(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108页。
[69]《致总署述美使商论东事》(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108~109页。
[70]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7,第35~36页。
[71]《致总署述美使商论东事》(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108页。
[72]《中日北京专约》(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01-21-063-05-00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73]日本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79号文书,第307页。
[74]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第16~17页。
[75]《复沈幼丹大臣》(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