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CC系与政学系的齮龁

六、教育改革:CC系与政学系的齮龁

国难以后,教育失败引起国人的关注,“改革教育”的呼声日趋高涨。[72]陈果夫、陈立夫、程天放等不断抨击当时的教育制度,借此攻击教育部长王世杰,冀以将CC系的力量渗透进入教育领域。

CC系与政学系的齮龁由来已久,新政学系人物王世杰接掌教育部以后,教育问题进一步成为攻击目标。程天放在《兴国欤亡国欤》一文中严重抨击“教育的结果使得农人子弟不能再在乡村耕种,而跑到城市里去做游民”,“使得一班大学中学毕业生都无法自食其力,而感到失业的痛苦”,“使得政商学界倾轧排挤,分派别,立门户的现象,一天一天的加甚”,“使得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事层出不穷”,“使得社会生产力减少,而物质欲望,却一天一天的提高”。他批评道:“如果不赶紧改弦更张,而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的灭亡一定是无可救药的了。”[73]因此,“教育的改革,于国家盛衰兴亡关系非常重大”,亟需以国民教育、生产教育、师资教育和人才教育目标来改革中国学校教育。[74]

在校园的渗透和争夺战中,学生生活社针对会考制度、“形式”教育、民众教育等问题猛烈批评当时的教育制度。1934年6月3日,钟南中学学生王柏年被校方罚跪之后自缢身亡,学生生活社派出调查股前往该校调查。《学生生活》连续发表《钟南中学学生王柏年之死》(钟)、《改进中学师范之部令》(毅)、《关于钟南中学学生王柏年自缢之调查》(本社)、《再论王柏年之死》(钟)、《青年的自杀》(元)、《王柏年之自杀果谁负其责任》(月朗)等文章。文章对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抹杀事实,未免使死者含冤莫白……学校当局,均应负完全责任”。生活社还认为,王柏年是以“尸谏”的方法来对抗不合理的训育方式。因此,他们提出改进中学师范教育的制度,以改变中学教育的现状。[75]此外,生活社还连续发文批评政学系的北平特别市市长袁良“取缔北平中学男女同校”的做法“贻笑中外”[76],而整顿教育须着手于“教育本身问题的研究与改革”,否则就会变成提倡“复古”“开倒车”。[77]

对于CC 系的攻击,教育部长王世杰不堪其苦。他离职时如释重负地说:“余于今日得解除教育部职务,私心实至慰……余自民国廿二年四月长教部,及今四年有余。在此四五年中,党中元宿,有欲假学校以扶植个人政治势力者,有提倡复古以攻击现时教育者。此两种倾向之过正,耗予之精力至多。”[78]随着王世杰的卸任,陈立夫正式就任教育部长职务,成功地将党部势力渗透进入教育领域。抗战初期,学生生活社在各大中学校也得以进一步扩张,各党各派的力量由此在校园中相互角逐,竞争愈演愈烈。至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时,CC系与黄埔系之间的倾轧遂演变成为党团之争,极大影响着民国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