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莲文化的历史故事:赏莲花、赠莲子、食莲藕

一、孙中山与莲文化的历史故事:赏莲花、赠莲子、食莲藕

孙中山一生为振兴中华四处奔忙,无论是他的著作,还是在后人的研究史料中,鲜见涉及花的内容。在花文化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孙中山与莲花、莲子、莲藕的三则故事,发现先生家乡爱莲的文化传统,根植在孙中山的心中,孙中山不仅深谙中国传统花文化的人格化内涵,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并娴熟“以花交友”“以花喻人”的魅力外交,留下用花文化助力革命事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美丽佳话。

1.西湖赏莲花。应浙江督军兼省长吕公望邀请,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从上海去杭州,正值西湖荷花盛开,孙中山一行前往观赏。据1916年8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和《新闻报》报道:过湖至公园游览,孙先生自采荷花,笑曰:“中华民国当如此花。”“笑”让我们看到革命伟人与普通人一样,拥有爱花的天然情结;“当如此花”则让我们看到革命伟人心系中华、心系祖国的博大情怀,以及“见花思国”的崇高境界。

2.漂洋过海赠莲子。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1918年5月4日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6月去日本下关与曾经资助他革命的日本友人田中隆(1866—1935)相见。在《孙中山年谱长编》(陈锡祺,1990)和《孙中山辞典》(张磊,1994)等文献资料中记载:此次见面,孙中山为其白绢题写“至诚感神”,并赠送古莲4枚,以示中日高洁君子之交开花结果。在日本荷花专家古幡光男所著《孙文莲》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孙中山赠送莲子时与田中隆先生的对话:“这是我从中国带来的莲子,是我故乡的。在古代中国,牡丹表示富贵;菊花表示隐士的清廉;莲花则表示君子之间的高尚友谊。当这些莲子开花的时候,中国革命也会成功。”可见,孙中山对牡丹、菊花、莲花等中国传统的花文化有深刻的领悟,用莲子表达高尚的君子情操,致谢友人,是赋有创意的文化礼仪。莲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千年古莲也能发芽开花。在1918年革命失败的特殊年份,孙中山漂洋过海赠送莲子,亦是传播希望的种子,表达革命一定会成功的坚强信念。

3.故居展陈的红烧莲藕。在孙中山的故乡广东中山市实地调研中,我们走访了中山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韩泽生、中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会长胡波、中山市外事局副局长孙海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黄健敏、中山市花卉协会会长刘思扬等,切身感受到中山人植莲爱莲的情结,以及浓郁的莲花文化氛围。在孙中山故居农耕文化展示区,有几个荷花池,分别种植孙文莲、逸仙莲、中山莲和中山红台等以孙中山命名的莲花;故居建筑,以雕塑、绘画、楹联等装饰艺术,展示了丰富的莲文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故居厨房的陈列品中有一碗红烧藕段,是当年孙中山先生喜爱的美食,仿佛述说着政治伟人与莲文化之间藕丝般的万缕联系。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疑惑,孙中山先生为何会随身携带莲子东渡日本呢?或许可以用“乡愁”来解读,莲子发芽生根形成的莲藕,正是孙中山记忆中难忘的“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