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庙宇权威是神灵信仰在村落中产生实体影响的重要体现。峨河流域水利纠纷的例子说明,清朝,在五台山境域的水利社会中,村民能够借助庙宇权威对归属不明的世俗权力进行表达、诉求与管控,说明当地神灵信仰与村落生活长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互动过程。庙宇权威是一种象征性的神权表达。由于缺少强制力的权力约束,在水权争夺中,神权以庙宇权威的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庙宇权威亦被村民利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村落矛盾的调解与村域社会的治理。以神权解决世俗水权纠纷成为峨河流域村民重要的生活逻辑,也是村落治理的一项有效方式。庙宇权威生动诠释了村民解决纠纷、分配利益的民间途径。今天,现代化、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帮助当地有效克服了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生活危机,水权的分配也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是矛盾调解时的最高权威。无论是传统,抑或是现当代,地方社会长期、有效的治理都需要权威得以实现。从权威的形成与运作入手,可成为窥探一定时期社会实态的有效途径。
(赵新平,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超宇,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五台山境域:指受佛教影响较深的五台山周边地区,在今天具体指山西省繁峙县、代县(清朝为代州州治)、原平市(清朝称崞县)、忻府区(清朝称忻州州治)、定襄县、五台县、盂县与河北省阜平县等地。
[2][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会与村落生活研究”(14BZS094)阶段性成果。
[3]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张俊峰:《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表达与实践——山西“滦池”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张小军:《庙宇·水权·国家——山西介休源神庙的个案研究》,赵世瑜:《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33页。
[6](光绪)何才价修,杨笃纂:《繁峙县志》卷1《地理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5册,凤凰出版社影印本2005年版,第217页。
[7](光绪)何才价修,杨笃纂:《繁峙县志》卷1《地理志》,第219页。
[8](光绪)何才价修,杨笃纂:《繁峙县志》卷1《地理志》,第219页。
[9]付村即今代县峨口镇富村。
[10](光绪)俞廉三修,杨笃纂:《代州志》卷3《地理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1册,凤凰出版社影印本2005年版,第305页。
[11](道光)吴其均纂修:《繁峙县志》卷1《舆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5册,凤凰出版社影印本2005年版,第35~36页。
[12](道光)吴其均纂修:《繁峙县志》卷1《舆地志》,第35~36页。
[13](乾隆)吴重光纂修:《代州志》卷1《舆地志》,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14](光绪)俞廉三修,杨笃纂:《代州志》卷10《列传》,第456页。
[15]《礼记》,卷8《祭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25页。
[16]金大定十二年(1172)《唐茹仆射庙记》,现存于代县口子村青山寺内。
[17]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茹公祠碑记》,现存于代县口子村青山寺内。
[18](乾隆)吴重光纂修:《代州志》卷4《人物志》。
[19]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青山寺碑记(原无题)》,现存于代县口子村青山寺内。
[20]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青山寺碑记(原无题)》,现存于代县口子村青山寺内。
[2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22]清乾隆十九年(1754)《修后殿碑文序》,现存于代县口子村青山寺内。
[23]清道光十二年(1832)《水利碑(原无题)》,现存于代县正下社村普照寺内。
[24]据李宏如考证,峨口相公庙遗址位于峨口镇紫府奶奶庙内,参见李宏如、徐敬东:《繁峙碑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25]张俊峰:《率由旧章:前近代汾河流域若干泉域水权争端中的行事原则》,《史林》2008年第2期。
[26]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宪天结案朱批》,现存于代县富村龙镇庵内。
[27]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紫府奶奶庙碑记(原无题)》,现存于代县峨西村紫府庙内。
[28]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水利碑记》,现存于代县富村龙王庙内。
[29]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30]清道光十四年(1834)《龙王庙捐款献戏碑记》、光绪五年(1879)《龙王庙捐款献戏碑记》,现均存于代县富村龙王庙内。
[31]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水利碑志》,现存于代县下木角村洪济寺内。
[32]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水利碑志》,现存于代县下木角村洪济寺内。
[33]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水利碑志》,现存于代县下木角村洪济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