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莲花
熊月之
水陆草木之花,本为自然之物,天地造化,与人无涉。或浓艳欲滴或素净雅致,或挺直或弯曲,或刚劲或柔弱,或向阳或喜阴,亦其来有自,自成因果。一切物趣,都是人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自花鸟,溅泪、惊心均属人为。然而,此花此鸟一旦进入人的世界,被人赋予意义,那便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蕴含了特别意义的为人所化之物。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寓物以情、赋物以趣的传统,如《幼学琼林》所云:“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兰为王者之香,菊为隐逸之士。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作为明代以后家喻户晓的启蒙读本,《幼学琼林》概括的这些花草品格,几乎成了中华花草意象的定评。
莲花作为君子的象征,最著名的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称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花之君子。除此之外,莲花还有其他多种意象:由藕断丝连生发出来的感情真挚;由莲子充实生发出来的生生不息。在佛教中,莲花象征净洁无染、清凉平静、慈悲为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都坐在莲花台上。中山先生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对这些与莲花有关的文化了然于胸,其家乡更是具有悠久而丰富的植莲爱莲传统。所以,他在1918年,为了感谢日本友人田中隆先生对中国革命的热情支持,在书赠“志诚感神”和“天下为公”条幅的同时,特赠四颗莲子,并表示:“这是我从中国带来的莲子,是我们故乡的。日本和中国应该像这莲茎上长出来的两朵莲花;而日本和中国就像这藕丝一样,在任何外国势力施压下也分不开。在古代中国,牡丹表示富贵,菊花表示隐士之清廉,莲花则表示君子之间的高尚友谊。今天,将此莲子赠与田中先生,请田中先生把它培育开花。当这些莲子开花的时候,中国革命也会成功,东洋也会带来和平。”
这段话包含四层意思:其一,中日两国共同兴盛,如同莲茎上的两朵莲花;其二,中日两国永远友好,不惧任何压力;其三,中日两国人民应为互相友好做出不懈努力;其四,中日两国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一定会迎来东亚和平。
中山先生是极富人情味的伟人,善于通过赠送条幅、照片、名片或题字来联络友情,拓展关系。但是,赠送莲子,似仅此一例,也体现了中山先生更深一层的情趣。因为,莲子本身就有如上所述的文化意象,又是有生命之物,可以代代繁衍、无限扩种。赠送莲子,是赠送情义,也是赠送希望,赠送未来。1918 年,那是中国国际国内形势危急年代,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后的年代,是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年代。中山先生戎马倥偬之际,有此眼光,有此情趣,可见其良苦用心!
果然,他特意赠送的四颗莲子,在不同国度,不同城市,繁衍为孙文莲、中山莲与逸仙莲。现在,民革上海市委和上海中山学社又培育出“博爱莲”。博爱,是中山先生一生奉行的崇高价值,与莲花君子意象正相契合。可以相信,只要两国人民不懈地努力下去,中山先生期待的中日两国共同繁荣、世代友好,一定会像莲花那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