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思想的具象化传承与弘扬

中山思想的具象化传承与弘扬

廖大伟

孙中山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博爱的一生、与时俱进的一生。孙中山的事功、精神和思想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共同记忆和凝聚亲和的宝贵资源,如今应当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孙中山认为,“博爱”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兄弟”“同胞”,“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因为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他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博爱的思想和实践,“古代若尧、舜之博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博爱也者”,但是这些皆是“狭义之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于人人”,而是应该提倡“社会主义”的博爱,广义的博爱也。“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这种“社会主义”的博爱,才是真正的博爱。孙中山指出,博爱、平等、自由,暨是“人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之真髓”。在解释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时,孙中山回答说革命正是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三者而已”。“仁之种类,有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则皆为博爱。”所以革命并不断地革命,就是为了为民众谋幸福,“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大家“一心一德,共济时艰”,这样的爱是大爱,不是小爱。大爱为公爱而非私爱,与仅仅“爱父母妻子者有别”。因为“其所爱在大”,“故谓之博爱”。他希望整个世界充满博爱,他说,“现在世界文明未达极点,人类智识,犹不免于幼稚,故以武装求和平,强凌弱,大欺小之事,时有所闻。然使文明日进,智识日高,则必能推广其博爱主义,使全世界合为一大国家,亦未可定”。

从“为生民请命”懵懂小伙,到成为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一生从未离开过博爱的呼唤和使命,即使在他从事反清革命和抗击军阀的时候,博爱的思想也未远离过他的心头,只不过他对“博爱”有着辩证的看法和清醒的认识,博爱的内容也随着时代洗礼和具体实践而不断得到升华和丰富。

孙中山长期被迫流亡海外,一生居不久远。终年59岁的他,大约一半的时间在国外奔波,一半的时间公开或秘密地待在国内。在31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曾先后27次到过上海(含上海附近地域),就国内而言除老家香山外,他在上海先后待的时间比在老家的省会广州都要多。从早期北上了解国情到上书李鸿章,从辛亥革命高潮中由欧洲直接回沪到筹组南京临时政府,从撰写《建国方略》到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等,所有这一切无不与上海息息相关。所以说,上海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空间之一,是他施展抱负、贡献建树的中心舞台之一。

再进一步地说,上海之于孙中山有三个“最”:

一是政治生涯最辉煌的地方。1911年12月15日,他从欧洲直接回国到上海,经过党内统一思想和分头布置,不久在这里获悉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后新年元旦这一天从这里出发前往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是思想理论最成熟的地方。1916—1919年,孙中山在这里潜心著书立说,先后完成《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并陆续出版,1922年春,孙中山经过修改和调整,将三者编汇成《建国方略》,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党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这部著作饱含着他的长期思考和理论精华,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目标,即使今天仍熠熠生辉,具有启示意义。1922年8月,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李大钊在上海见面,并诚挚希望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次年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名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也再一次证明孙中山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

三是爱情生活最甜蜜的地方。上海这段岁月,是他一生最为安定美好的时光。他1916年携爱妻宋庆龄回国,夫妇俩先是租住上海环龙路63号(南昌路59),后来居住莫利哀路29号(香山路7号),一直到1924年11月孙中山抱病北上呼吁和平。这8年多时间,孙中山在上海著书立说、接见各方和运筹党务,还曾数度南下广州,但待在上海的时间相对更多,法租界环境条件相对安逸。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南下广州,宋庆龄始终相伴左右,上海的这段时光属于孙中山和宋庆龄两个人最好的记忆。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有《爱莲说》,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孙中山的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在世界各地奔波漂泊,无暇顾及摆弄花卉,但对莲花从小喜爱有加。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一行游览西湖,时值莲花盛开,他情不自禁摘了一朵莲花,微笑着说,“中华当如此花”,希望中华像莲花那样灿烂芬芳。1918年6月,孙中山东渡日本,为感谢房东田中隆先生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亲笔题写“至诚感神”书帖赠送田中隆,同时赠送的还有来自家乡香山、象征君子友谊的四颗莲子,希望能在东瀛国土上生根、开花、结果,希望两国同志友谊长存,东亚和平!后来田中隆后裔将这四颗莲子培育开花,命名为“孙文莲”,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孙文莲”重回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孙中山精神感人至深,孙中山思想博大精深,孙中山影响历久弥新。现在,孙中山当年赠送的莲子已经开花并推广至海内外各地,此外,还有“中山莲”“逸仙莲”。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思想和精神写照,如果以莲花为载体,这个载体能阐述中山思想与精神,展示先生的博大胸怀和山高精神、高山景行,体现他的大爱大德,我以为取名“博爱莲”是个很好的创意,它是具象的中山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廖大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