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经营实态

(三)交易所经营实态

关于日资交易所的经营实态,前文已多有提及,下文稍作总结以为补充。

上海交易所开业正逢海内外经济势头大好之时,岛德藏手握大部分股份,坐镇大阪,遥控指挥,在1919年8月到1920年5月这一“史上未曾有的大投机时代”,利用自身特殊条件让自社股交易上市,待股价暴涨时(开业时每股150元,到1920年3月升至每股430元)趁机抛售,贪图其利。[58]但好景不长,1920年5月起海内外经济形势大逆转,又加之上海各类华商交易所陆续设立,上海交易所市场经营走向低迷。尚未开业的天津交易所、汉口交易所情况更为糟糕。岛德藏等固执地认为市场行情还会回升,其实是误判了世界经济大势,只能以人为手段炒高天津交易所、汉口交易所股价,以期获得暴利。在上海交易所增资并将总店迁移至上海的同时,天津交易所(1921年9月)、汉口交易所(1922年5月)火急火燎开业准备中。虽然天津交易所、汉口交易所自社股开业伊始股价暴涨,但因市场行情不景气而应声回落,两只自社股最终沦为低于发行价以下的垃圾股。以汉口交易所为例,其自社股“在开业当日既已暴涨至43.80元新高价”,但1924年时,“减资后的股价暴跌至仅6元左右”。[59]

上海交易所最盛期为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其股票、棉纱、公债及棉花交易所产生的手续费,分别达到14.16万两(39.29万元)和23.74万两(69.68万元),成绩相当亮眼。“信交风潮”后的1921年夏秋两季,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开始着手加强对各自租界内交易所的管理,华商交易所波及颇多,日常经营陷入困境,上海交易所虽未能独善其身,但所受影响不深,从1922年下半年情况来看,棉纱交易占其业绩大头,手续费金额达到14.24万两(29.21万元)。1922年5月至6月,上海交易所曾计划收购上海棉纱交易所,虽未果,但也交出了上述的成绩单,颇为可观。[60]为趁此势头继续扩大获利以填补之前因“丰岛事件”带来的损失,岛定次郎掌控上海信交兴业会社决定通过操纵股价,孤注一掷,可惜企图被识破,上海信交兴业会社一次次上市新股,上海交易所只能一次次为其豪赌买单。[61]1922年年末,上海交易所亏损达到710万元,不得不作出半额减资的决定。1924年下半年,股票与棉花交易业已停业,棉纱交易也快维持不住,唯一还在继续经营的只剩下刚登场的标金交易,此时的上海交易所已走在穷途末路上。

从表4“天津交易所期别交易额及交易量一览表”所见,天津交易所主要进行通货交易,辅以股票和棉纱,1924年时只有通货交易还在继续,1925 年即告倒闭。而表5“汉口交易所期别损益表”显示,汉口交易所仅在开业时,以人为操纵抄高自社股大赚一笔,此后便一蹶不振,1924年上半年虽统计获利,但只不过是减资200万元的结果而已。

表5 汉口交易所期别损益表(每期半年) (单位:元)

数据来源:高尾亨致币原喜重郎书函《汉口取引所相关现况报告》(1926/1/29),(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