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国难”以后,国民党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大中学生的文化统制。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 系充分利用自身掌控的情治系统,在各校成立公开的外围组织学生生活社,以“去政治化”的双翼策略吸纳社员,积极扩建情治系统的调查网络。这一庞大的网络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和机关刊物《学生生活》的舆论宣传,不断在青年学生中灌输民族复兴和文化统制的观念,对学校员生进行严密控制。

这种阴阳双轨的策略使学生生活社的力量由南京逐渐扩大到全国各地的大中学校,使其在与中共、政学系和黄埔系的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功效。但是,学生生活社或隐或显带有特务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民党的整体形象。同时,CC系与其他派系互相倾轧,牴牾日炽,使全党的组织生命在不断的内耗中日渐衰微。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导致国民党党务系统蜕变和自毁的渊薮。

(胡锐颖,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注释】

[1]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美国学者叶文心对民国大学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当局与大学生的互动关系进行详细研究,Wen-Hsin Yeh,The Alienated Academ y: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桑兵探讨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组织发展及派系斗争,参见《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许小青一文则注重于解读国民党文化统制政策的脉络与反响,参见《“九一八”前后国民党文化政策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4卷第6期。以上这些著作与论文均未论及学生生活社。

[3]陈立夫:《成败之鉴》,(台北)正中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224页。

[4]《中国国民党特工的组织工作》(出版时间不详),第277页。

[5]《中国国民党特工的组织工作》,第278~279页。

[6]《中国国民党特工的组织工作》,第281页。

[7]张文:《中统20年》,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中统内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8][美]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著,梁禾译:《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9]《中国国民党特工的组织工作》,第308页。

[10]毅:《学生生活社的成立大会》,《学生生活》1934年第2卷第7期“周年纪念特刊”。

[11]《学生生活社章程》,《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8期。

[12]《各地特室筹组织学生生活社分社办法》,《中国国民党特工的组织工作》,第309页。

[13]参见《中统南京实验区》,许青、董体全主编,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政党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

[14]《南京市文化团体一览表(续二)》,第123页。

[15]永安市档案馆藏:《关于蔡力行政治问题的审查结论》影印件,馆藏号:4-30-471。

[16]杜超群:《中统在部分省市和交通系统的组织活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13 特工组织》(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17]《学生生活征求社员》,《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6期。

[18]《各地特室筹组织学生生活社分社办法》,第310页。

[19]《学生生活社分社组织规章》,《学生生活》1936年第3卷第8期。

[20]《各地特室筹组织学生生活社分社办法》,第310页。

[21]白薇:《泰县学生生活社概况》,《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5期。

[22]《省执委会直属人民团体表》,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纂:《湖南年鑑(民国二十五年)》,湖南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版,第51页。

[23]陈小可:《努力中的盐城分社》,《学生生活》1937年新2卷第16期。

[24]《一个关于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报告》(1938年5月19日),熊复:《熊复文集》第1卷(1937—1947),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25]《学生生活社章程》,《学生生活》1936年第3卷第8期。

[26]周荫千:《视察学生生活社苏沪两地分社社务报告》,《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27]毅:《学生生活社的成立大会》,《学生生活》第2卷第7期。

[28]黄坚立:《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动的困境与决策(1927—1949)》,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3页。

[29]《蔡振扬致胡锐颖信函》,2000年6月28日,胡锐颖藏。

[30]参见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档案,1933年8月26日,档案号:D—4685,转引自[美] 魏斐德著:《上海警察(1927—1937)》,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15页。

[31]周荫千:《视察学生生活社苏沪两地分社社务报告》,《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32]《论上海苏州分社工作及其任务》,《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33]《论上海苏州分社工作及其任务》,《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34]《论上海苏州分社工作及其任务》,《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35]《论上海苏州分社工作及其任务》,《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36]《学生生活社通告(学字第四号)》,《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37]《关于影坛新人的悬赏》,《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5期;《关于影场新人的悬赏揭晓 她是中央摄影场的威利小姐》,《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7期。

[38]《南京学生生活社举行半月征文》,《益世报》1936年4月15日,第11版。

[39]《学生生活社定期举行二次夜谈会》,《中央日报》1936年8月6日,第2张第3版;《学生生活社 前日举行首次夜谈会 下次决定在玄武湖举行》,《南京日报》1936年8月6日,第6版。

[40]《学生生活社通告(学字第三号)》,《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8期。

[41]《学生生活社 举行联欢会》,《南京日报》1935年7月2日,第7版。

[42]《学生生活社总社 昨招待新安旅行团》,《南京日报》1936年1月8日,第7版。

[43]《学生生活社举办滁州旅行欢迎各界参加》,《中央日报》1937年5月2日,第2张第3版。

[44]《学生生活社学校通讯员通讯细则》,《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1、2期。

[45]《学生生活社学校通讯员通讯细则》,《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1、2期。

[46]《各地特室筹组织学生生活社分社办法》。

[47]《中国国民党特工的组织工作》,第322页。

[48]《关于蔡力行政治问题的审查结论》。

[49]陈蔚如:《我的特务生涯》,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中统内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

[50]张文:《中统20年》,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中统内幕》,第52页。

[51]刘介鲁:《抗战时期中统在重庆的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重庆文史资料丛刊 重庆抗战纪事》,重庆出版社1985年8月,第358~359页。

[52]怒霄:《学生生活今后的使命》,《学生生活》第2卷第7期。

[53]江子扬:《肃清内奸》,《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1、2期合刊。

[54]《征求关于“学生运动”稿件》,《学生生活》1935年第4卷第8期。

[55]《革新的话》,《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1、2期合刊。

[56]姜琦:《党化教育的真意义》,上海《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8年第4卷第1期。

[57]《革新的话》。

[58]《我们的意见:北洋工学院的风潮》,《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3、4期合刊。

[59]华清:《学生救国运动的方针》,《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5期。

[60]人人:《杨邨人的印像记》,《学生生活》1934年第2卷第4、5期;人人:《姚蓬子印象记》,《学生生活》1934年第2卷第6期;穆木天等:《左联的透视》,《学生生活》1934年第2卷第6期。

[61]穆超:《中国民族性》,汉口正义文化社1936年版。

[62]《广告:中国民族性》,《学生生活》1937年新2卷第8期;《本刊作者穆超先生巨著 中国民族性》,《学生生活》1937年新2卷第25期。

[63]世星、元皋、乐钧、麟章、维彩:《北平学生赴京献剑始末》,北平《学生生活》1937年第3、4、5期合刊。

[64]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65]《北平学潮发生意外纠葛 师大教授杨立奎发表报告 指出学联有被人利用之嫌》,《中央日报》1936年2月18日,第2版;《杨立奎告被共党收买之北平学联干部启事》,《大公报》1936年2月21日,第1版;《平学联将召开大会 决定对杨立奎刊登启事后之态度》,《京报》1936年2月19日,第7版。

[66]《杨立奎再答学联 谓学联已自认受共党操纵 平市学生数人昨日被捕》,《大公报》1936年2月20日,第4版。

[67]《禁平津学联活动》,《益世报》1936年2月22日,第2版。

[68]江子扬:《共党操纵北平学联》,《学生生活》1936年2月16日第5卷第3、4期合刊,第4~5页。

[6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编写组万仁元、方庆秋、王奇生编:《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70]胡梦华:《反动学生组织诚社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110页。

[71]田光程:《最近学生界的严重问题:青年思想上的冲突、忧患、与挽救》,《国闻周报》1937年第14卷第4期。

[72]尚传道:《改革教育初步方案平议》,《政治评论》1932年第10期。

[73]程天放:《兴国欤亡国欤》,《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2期。

[74]程天放:《民族的需要和教育的改革》,《中央党务月刊》1932年第53期。

[75]月朗:《王柏年之自杀果谁负其责任》,《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3期。

[76]华:《男女同学与风化》,《学生生活》1935年第3卷第10期。

[77]黄基:《复古与男女同学》,《学生生活》1936年第5卷第1/2期。

[78]《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一册:民国二十二年五月—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1938年1月1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