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标准化均衡化发展进度加快

(七)小学教育:标准化均衡化发展进度加快

表1.1.2 江西省小学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续表:

数据均来自江西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发的《江西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快报》。

根据《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全省上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小学教育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变革,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提升,素质教育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小学教育成果丰硕。表1.1.2显示,2017年我省小学学校数为7760所,比2016年的8329所减少了569所,比2015年的9465所减少了1705所;另有教学点8850个,比2016年的8431个增加了419个,比2015年的7365个增加了1485个。2017年我省在校学生数为4228966人,比2016年的4227605人增加了1361人,比2015年的4223124人增加了5842人。2017年我省小学专任教师226990人,比2016年的219161人增加了7829人,比2015年的215906人增加了11084人。从中得知,我省小学在校学生近三年增加不多,小学在逐步减少,小学教学点在逐步增加,专任教师在增加。

1.小学教育变革有效推进

小学,人生教育最重要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品行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全省各学校在注重习惯养成等常规教育的同时,通过教育探索、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来化解办学困境。南昌市洪都小学水榭花都校区从学生走进学校第一天起就高度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安排在第一周对新生进行生活学习安全、文明礼仪、待人接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习惯培养教育,真正做到无处不课程,让学生感到处处是学问、处处是课程、处处是课堂、处处要学习,真正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南师附小教育集团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闯出一条均衡化发展教育的有效路径,明晰“公转与自转”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开放的姿态包容集团文化的多元性,以“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发展为保障,在多元文化的生态性碰撞中不断创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探索。为破解集团均衡发展难题,化解家长和社会因校区增多、生源激增、资源不均和外来师资融入等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对“牛奶稀释”的焦虑与担忧,南师附小教育集团在办学的历史寻根与现实坐标上确定“发展坐标点”,力求推动集团公转,实现文化认同,人心归一。各校区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公转创新,自转筑梦。校区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公转的带动下启动自转,又将自转成果反哺给集团,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式发展局面。内生式的课程建设和内涵式的校园文化,塑造了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的大气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低成本扩张,实现了从学校到集团的顺利转型发展,为各城区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了新的样本。

2.教育民生工程温暖人心

我省教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使教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温暖人心。各地各校把教育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弱势群体帮扶力度,教育公平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资助贫困家庭子女约750万人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91万人。开发“江西省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信息精准化、服务全程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增7个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县,新增受益学生42万。南大附小进行联盟办学,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发挥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与月兔学校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瑞金市解放小学,给老区瑞金人民以温暖的教育关爱与情怀。健全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南昌市设立“学生课余教学辅导志愿服务中心”,南昌经开区开设“三点半课堂”,萍乡市开设“四点半课堂”,探索解决学生课后服务难题。新余市将加快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专题部署,高位推动,扎实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市政府确定45件民生实事中安排了10个教育项目,这些项目计划总投资4.28亿元,总建筑面积13.06万平方米,可新增318个教学班,1.5万个学位。

3.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2017年,我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切实提高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素养提升。上饶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南昌市开通了区域化线上教辅服务,打造线上“双师课堂”网络模式,实现名师远程授课和助教线上答疑,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免费、优质、全方位、多角度的课余学业辅导。同时,还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语意分析,准确刻画学生学习画像,精准匹配答疑教师和提升练习题,为学生打造了一套“问、学、练、测、评”的课余学习活动,构建了“教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婺源县、上饶县、丰城市、鹰潭市月湖区、宜黄县、于都县、上栗县、瑞昌市、遂川县、浮梁县等借助“腾讯智慧校园”建立了教育资助系统大数据库,利用“腾讯智慧校园”中“班级圈”强大的辐射功能,大力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资助政策和控辍保学的具体举措。南昌洪都小学水榭花都校区注重智慧校园建设,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省智能机器人比赛中勇夺冠军。

4.教育督导工作再上台阶

充分发挥责任督学的作用,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意识,着力解决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强了责任督学队伍的建设,提升了督学工作能力和水平,规范了督导行为,依法开展了督导;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强化了督导结果的应用,增强了督导效益。2017年3月,在永修县召开了全省教育督导工作会,要求全省教育督导部门立足内涵发展和转型升级,凝心聚力,着力建设和形成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江西教育督导品牌;抓住关键环节,加大督导工作的力度;抓严专业引领,探求督学工作的深度;抓紧督学成长,提升专业成长的高度;抓实信息技术,丰富网络运用的维度;抓好作风建设,增强督导工作的效度。将按照“稳中求胜”的总基调、“内涵发展”的总方针、“狠抓落实”的总要求,重点聚焦“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教育脱贫”,履职敢为,真督实导,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有效促进全省教育督导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同年11月,教育部督导局组织专家分三小组,对我省西湖区、浔阳区、湖口县、玉山县、奉新县、吉州区、龙南县等7个县区创建国家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的工作进行了实地核查。督导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江西该项工作。各地各校以此次督导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建工作。2017年,我省还对2016年度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41个县市区教育装备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

5.教育联动发展彰显实效

围绕教育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聚焦改革发展、聚焦教师学生、聚焦问题瓶颈,通过各主体间的联动发展与深度合作,建立学科示范引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协同融通、区域联合联动的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模式,开创全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2017年,与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千校手拉手”活动,推动“双语”教育,加强民族交往交流,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教育厅表彰了新余市分宜一小、吉州区北门小学等一批先进单位,促进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活动成效,全力推动了赣新两地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再上新台阶。2017年,我省开展了高校音体美专业大学生赴边远农村小学支教志愿服务的“高参小”试点工作,在30个县、60所农村边远小学开展支教试点工作,支教志愿者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受援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南昌师范学院与经开区等地合作的“高参小”活动初见成效。同年12月,省教育厅召开了高校音体美专业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轮换工作座谈会,部署了新一轮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安福县本着“强弱结对、超缺互补、就近结盟、师资均衡、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方式组建成学校结对帮扶,实现了管理互通、资源共享、校际共建;本着刚柔结合原则,积极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了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优化了师资配置,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区教师不足的问题。

6.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按照《江西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以实现“三个全覆盖”、推进“六个专项计划”为重点,推动了各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覆盖,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营养改善计划富有特色,定点扶贫工作取得实效。“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于2017年4月在赣州启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7个县市区列入项目实施县。“长征带”精准扶贫工程包括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以远程网络(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教育网)培训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分为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全员网络研修两个层面,有1400多人通过专项培训,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使不同环境下的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扶智”达到“扶贫”的目标。教育扶贫作为江西省“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2017年,在省教育厅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党建好声音》栏目策划推出《教育扶贫在行动》系列节目,先后报道了弋阳县、玉山县等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工作举措及成效,营造了“扶贫先扶智”的良好氛围。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强化责任,推进教育扶贫各项工作,确保了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