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思想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历史渊源
1.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并非“昙花一现”,它在中国出现并持续多年,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中国风云变幻的近代史中,教育及其制度也被裹挟着随之改变,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基础的分支,也结合着新传入的日本、欧美思想开始改变,迈入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始于清末,最初颁布的两个学制都有很多地方借鉴了日本学制,虽然西方宗教式幼稚园在中国出现更早,但中国的幼儿园教育受日本影响更深。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的保教内容是: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内容基本依据日本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的蒙养园课程依然是这四项。“此时的蒙养机构的教法也仿日本,把游戏、歌谣(或唱歌)具体规定在课程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教师高高地坐在上面,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在下面。教师教,孩子学,所有活动在教师的示范管理下进行,因为这种幼稚园比较像小学,所以叫小学式的幼稚园。”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比较符合中国传统儿童观和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很容易被当时的中国人接受,所以那时的蒙养院主要效仿这种形式。
清末民初,除了这种日式的幼稚园,还有一种是西方宗教式的幼稚园。西式幼稚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在幼稚园拥有自由、天真的生活,然而它却难与中国的蒙养院接轨,反而是日式的比较像小学的幼稚园广为传播。由此看来,幼稚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在中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中国当时自然地接受日式的幼稚园而非欧美式的,还可能是因为日本同属亚洲,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有某些相似的元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的中国主要向苏联学习,学前教育开始全面“克隆”苏联的经验。我国聘请苏联专家讲学,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陈鹤琴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否定和批判。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作业教学”成为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游戏下降到次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很多幼儿园教师无奈之下模仿中小学教师上课,上课的学习内容分科的结构框架,以及集体活动的组织模式使得幼儿园更容易出现“小学化”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前教育的市场化也对幼儿园“小学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民办幼儿园成为“小学化”的重灾区。
2.传统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出现在中国并非偶然,它是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长出的事物,浑身都带着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子;它是沉淀了许久的“事件”,并延续至今。
中国文化中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的传统,这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的文化根基。调查结果显示,仅19.9%家长明确反对提前学习小学内容,28.2%家长认为提前学习没影响,处于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家长占51.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本位”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多,学习好就可以“学而优则仕”,做官以后则可“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很多中国的父母总觉得“学知识”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甚至越早学越好,更有“艺多不压身”的说法,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都多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总之,在以前和现在的中国,读书学知识对儿童来讲是一件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但知识和书卷都浩如烟海、难以穷尽,所以越早学就越早掌握,越早掌握就越有机会“赢在起跑线”上。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争先恐后地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甚至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习小学的知识,这种观念是“小学化”的一大助力。
3.传统儿童观的影响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涉及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的权利与地位、儿童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人把儿童当成身材矮小的“小大人”,没有发现儿童期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这种儿童观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在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中,或者对儿童言谈举止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儿童的教育中。
如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中强调“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勤有功,戏无益”等观念,强调约束儿童、督促儿童勤学。当代的儿童观也部分地承袭了古代,具体表现为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由自主地催促儿童成长。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幼儿园教育,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小学化”、过度教育、拔苗助长的现象。在这种“小大人”儿童观的影响下,幼儿园教育偏离了幼儿教育的本质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受传统儿童观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小朋友“坐得笔直、小手背后、双腿并拢、小眼睛看老师”,这些教师眼中的规矩却并不符合儿童“好动、好玩、好奇”的天性。教师的厉声呵斥、严格要求让本该活泼自由的幼儿园变得整齐和拘束。幼儿教师这样要求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传统的“小大人”的儿童观,把儿童视为无知无能的人。教师与儿童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师具有支配儿童的权利,所以才把儿童聚集在一起,施以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法,在幼儿园造成“小学化”的课程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