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与建议

三、问题与建议

(一)师德建设走常规之路,创新性不够,与落实“四有”教师还有一定差距。建议关注师德教育的过程,开展体验式师德教育活动,将师德由外在于教师的知识内化为教师的信念与思维习惯

对于调研的各县而言,在师德方面,尚未发现教师在师德考核中不合格的情况。这一方面,说明师德已经成为教师共识,是教师们愿意修为的教师素养之一;另一方面,我省目前的师德教育工作基本以“教师师德修养不过关”为假设,从而设计很多师德教育活动,并且强调师德的结果考核。这种师德教育基本走以往的常规之路,没有更多的创新。

对师德的重视程度也不能完全说明师德教育工作的完整性或完美性,尤其是将重视师德教育与师德考核结合,并特别强调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权。这使师德修养成为社会之事,成为他者之事,成为教育行政部门之事,而非教师自身之事,内化的教师德性反而成为外在的逼迫学习。这样,教师对师德修养的重视度下降,难以在师德教育中进行创新性思考。

另外,师德很难在结果中量化,也无法通过计量来考核教师的师德。目前的师德考核完全凭借感性经验,尚未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这也是师德教育创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德是教师内在德性的铺展,是教师自身修养的外化活动。它是教师信念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师能力融合在一起,从来不会在教育行为中独立出来。高尚的师德促使教师认真备课,高尚的师德让教师对儿童充满爱,高尚的师德让教师为了孩子留在乡村教学。因此,师德教育更应该是教师德性的铺展,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

为此,建议关注师德教育的过程,开发体验式师德教育课程,重视师德教育的自我教育,建构一些能够让教师师德彰显和外化的活动,让教师德性自然铺展,从而通过教师主体间性的意义建构,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有限,教育改革热情被销蚀,建议整合高等师范院校、地万教育局和地万教师发展中心的优质资源,成立区域教育联盟,建设乡村教师专业支持服务平台

我省一直重视乡村教师发展,从教师培训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这一点。教师各种培训非常多,内容比较丰富,但教师认为效果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培训供给侧与乡村教师需求侧的不相符合;另一方面是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和外出交流的教师数量太少,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机会去学习。

除学习机会外,被访教师也非常希望能够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学习。但是,由于乡村学校资源有限,教师的智力支持不足,很难将自己的这份情怀付诸实践,因此厌倦在乡村教学。我们充分看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有限,教师渴望尝试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但缺少支持。

为此,建议整合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局和地方教师发展中心的优质资源,成立区域教育联盟,建构乡村教师发展专业支持服务平台,使教师的改革热情得到发挥,教师专业在“做”中发展,教师受训成为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对经费使用限制过死,阻碍了乡村学校的个性发展。建议多万募集社会资金,建立教学经费使用有效评估制度,最大程度发挥经费的效用,推动乡村学校个性化和特色发展

上述对经费投入的数据表明,目前乡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不足。基础建设经费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但教学运营经费严重不足。在访谈中,有校长反映,基础建设经费富余的情况也有,但不能挪作教学运营经费,对学校经费的使用限制过死。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建立教学经费使用有效评估制度,还给学校自由使用经费的专业权,使有限经费能够发挥最大效用,推动学校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

除经费使用限制过死外,乡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非常有限,日常教学运营勉强维持,何谈创新和发展?针对这个问题,调研组建议建立社会资金档案,多方募集社会资金,发挥“乡土情怀”的价值,挖掘出生在本乡本土的企业家的家乡情怀,募集社会资金,支持家乡学校发展。

另外,也可以主动挖掘社会公益组织对乡村学校发展的价值。通过社会公益组织免费为乡村学校提供公益服务,多途径增加教育投入。

(四)教师编制不足,尤其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严重。建议申请教育编制核定标准研究试点,恨据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学校核定教师编制

我省乡村学校教师编制非常紧张,在调研组走访的学校中,无一不反映教师编制紧缺的问题。例如,国家统一要求乡镇中心小学要开设幼儿园,但没有给幼儿园教师编制。为缓解师资不足,采用政府统一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临时聘用代课教师,解决师资紧张的问题。这个办法可以暂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根据生师比和班师比配备教师,似乎教师编制够用了,但日常教学运营过程中,仍然感到教师编制严重不足。这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编制核定与大规模学校或城市学校的核定标准应该有所差别。目前,国家仍然沿用大规模学校或城市学校的编制标准为乡村小规模学校配备师资,很显然是有弊端的。针对这个问题,建议我省教育厅委托有资质的研究团队,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核定标准进行研究,申请国家试点项目,确立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编制的核定标准。

(五)“关照式”教师政策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但并不能帮助教师成长。建议建立教师支持服务,帮助教师能够通过不断努力而获得相应的职称和荣誉,产生获得感

我省在职称评定方面向乡村倾斜,主要表现在乡村教师的职称晋升条件相对低,如乡村教师晋升职称不考外语等。这种倾斜政策使一部分长期工作在乡村的教师得到关照,获得职称晋升机会。这种关照政策激励了教师在乡村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也有同样的机会晋升职称、获得其他荣誉等。

“关照式”倾斜政策一方面鼓励了教师安心在乡村工作,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教师产生满足感和依赖感,销蚀了教师成长的动力,也会使一些城市教师为了获得更多机会而选择到乡村工作,产生功利主义倾向。与其关照教师,不如创造帮助教师成长的机会,让教师通过努力得到应该得到的机会和荣誉。这一方面帮助教师成长,使乡村教师师资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到支持,容易产生感恩心和获得感,更有能力和意愿留在乡村学校服务。

特别鸣谢:课题组调研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生喻静雯、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肖琳协助调研并整理访谈资料,特此鸣谢!感谢吉安市教育局和赣州市教育局及其所属各县教育局、调研学校和教师为调研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特此鸣谢!

(盛世明,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释元,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舒盛平,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杜新荣,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硕士;左萌,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王相宜,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刘冬芳,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注释】

[1]在数据统计时,按1~5进行赋分,1表示变化非常大,2表示变化比较大,3表示变化比较弱,4表示变化非常弱,5表示没有变化。通过均值可以判断,变化很大。

[2]该数据源于赣州市和吉安市196名校长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