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正面引导家长,逐步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

(四)积极正面引导家长,逐步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幼儿园之所以出现“小学化”倾向,与家长观念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乡镇地区,家长的观念直接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工作。改进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手段。

1.政府部门应开展多样化的家长教育活动,淡化家长功利心态

各级部门要充分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幼教专家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眼光,从而淡化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使家长、社会和幼儿园达到对幼儿教育的共识,使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状况得以改观。

2.幼儿园应改善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家长充分相信教师的专业性

首先,幼儿园要充分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经常对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教育理念,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如家长会、家园栏以及家访等,同时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随时分享学前教育相关知识给家长。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是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科学育儿方面比自身更具优势。

其次,幼儿园要引导家长正确评价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园要引导家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培养幼儿在群体中共处的能力。

3.家长自身应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家长应加强自我学习,实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科学的儿童观,时刻关注教育的动态,及时了解幼儿的近况,与幼儿园教师合力解决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万不可操之过急,要遵循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此外,家长要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上,许多家长对前者实践较好,但忽视了对后者的培养。学习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表现,是多种能力的反映,家长应关注幼儿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生活中,家长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其将来进入社会提前打好基础。最后,家长应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人格的塑造。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爱心、责任心,鼓励其帮助家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倒垃圾、洗小衣服等;树立合作意识,增强社交能力,鼓励幼儿主动和小朋友交往;培养幼儿的自律、自信等优秀品质。不实行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培养孩子的自律、自信等品质。

经过此次调查,研究者认为,社会在持续发展和进步,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虽然当前我们未能从根本上去除“小学化”,但可以通过多方努力来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要求小学积极融入有效衔接,完善有效衔接机制,加大媒体对科学幼教观念的宣传力度,建立家长、幼儿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有效的沟通机制。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政府、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这其中,社会、政府和家长是外因,幼儿教师是内因,只有幼儿教师真正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才能抵制住不良教育思想的侵蚀,鉴别出哪些是对幼儿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并真正从行动上彻底改变、杜绝“小学化”现象。

[李润生,南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李欢,南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学前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执笔);严佳晨,南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曹晓薇,南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