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策略要健全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保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成果的长效性。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强化师德教育,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并着重突出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教师师德要开展常态化督查工作,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惩违反师德的行为。县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并达到省级示范标准;还应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实施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教师培训要切实与其教学状况相匹配。同时,还应鼓励专任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对在职进修教育专业并获得高一层次学历或学位的专任教师给予相应的财政经费补助。全省应通过试点并逐步推广开展校长职级制,健全校长选聘制度和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使校长队伍有更长效的轮换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于师资缺乏问题,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应优先补足配齐义务教育教师。首先加快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各县应把教师自然减员指标确保用于新增教师,优先满足义务教育学校和紧缺学科需求;还应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不得随意占用,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要全力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编制刚性保障。在组织规划方面要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岗位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其次,编制管理要坚持科学化、均衡化、动态化,坚持编制调配向小规模、寄宿制等学校倾斜,对村小、教学点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当然还要根据各学校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灵活管理,根据学校教职工人员结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等情况,编制各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与其他同级管理部门协调编制调配。调研过程中,很多县局领导和学校管理者都对编制管理、教师招聘等自主性提出了看法,他们都希望能够把学校人员招聘、分配等管理权真正放到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调研过程中,上犹县根据省里相关政策,制定了《上犹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办法》,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县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由省、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县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在省、市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依据省定核编标准,严格按照生源、班额等具体情况逐校核定编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健全完善教师绩效激励机制,教师管理过程中提升管理效力,必须要有完备的激励措施。要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的法律地位,依法依规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保障教师工资整体水平的同时,适当增加乡村教师绩效工资,重点向地理位置偏远地区和条件相对艰苦地区倾斜,适当提高村小、教学点教师的补贴发放标准。工资标准要有差异性,能切实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逐步提高教师工资补贴,同时完善绩效奖励分配制度,坚持考核方式多样化,建立不同工作岗位的分类考核办法,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倾斜。教师福利待遇要多样化,适当增加其他方面补贴标准。调研过程中,校长们多次提到基本的工龄工资标准已经多年未得到提高,有必要提高工龄工资标准。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设立教育奖励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奖励区域内师德高尚、实绩突出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