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创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

(八)初中教育:创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

表1.1.3 江西省初中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数据均来自江西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发的《江西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快报》。

表1.1.3显示,2017年全省初中学校为2140所,比2016年的2142所减少了2所。在校生为1910421人,比2016年的1802808人增加了107613人。毛入学率为107.92%,比2016年的100.31%提高了7.61百分点。专任教师为120568人,比2016年的119533人增加了1035人,其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数89687人,比2016年的85867人增加了3820人,各项指标均提前达到原定目标。我省全面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申报的28个县市区顺利通过2017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全省已累计有92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进度为82.14%,高于全国81.25%的整体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要求的“中西部地区2018年75%的县域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阶段性目标。国家督导组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义务教育满意度从2015年的79.33%提升到2017年的91.18%。

1.加速初中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被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7年领衔推进落实的重大改革项目,率先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由分管副省长亲自领衔推动。2017年,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推介,“全国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视频展示江西弋阳成效。制定了《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管理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优化网点布局,督促各地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用地专项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目前“全面改薄”项目的校舍建设开工率、竣工率和设施设备采购完成率在全国排位均为第1位,国家“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的达标率为94%。化解城镇“大班额”,推动省、市、县三级均建立了《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实行销号管理,全省66人以上“超大班额”和56~65人“大班额”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大班额”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我省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并圆满收官,共投入资金约5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学校11000余所;推进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投入资金181.3亿元,覆盖项目学校13600余所,特别是以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为契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速提质。芦溪县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县直部门和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财政部门负责做好资金调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发改委负责把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人事编制部门负责教师编制管理,做好教师编制的调整工作;教育部门牵头、协调,科学配置经费、设施、教师等办学资源;公安、食药监、工商、住建、安监等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监管和整治、校车安全专项整治、网吧专项整治、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等,形成了齐抓共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2.初中教育扶贫更加稳步精准推进

教育精准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特殊群体关爱体系进一步健全,南昌市、萍乡市等地积极探索解决学生课后服务难题,得到社会肯定。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统一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基准定额。2017年,我省继续加大投入,筹集财政性资金1400亿元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0件实事。其中包括完善教育及经费保障机制,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资助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学生资助经费保持增长,发放各级各类资助资金91.6亿元,切实减轻经济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学生资助内涵创新延承,政府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受助学生优秀典型大量涌现,规范管理步入常态,信息管理稳步推进,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信丰县组织实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农村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育、农村中小学助教等一系列教育脱贫攻坚项目。全县筹集教育民生类资金1.43亿元,其中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项目2328.425万元;农村学校建设项目24所已竣工,完成投资11301万元;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育项目完成150万元;农村中小学助教项目完成599.04万元,教育脱贫攻坚呈现良好态势。

3.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资源优势

作为红色文化最为深厚、红色资源最为集中的江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积极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形成了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启动红色文化教材编写工作,激活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打造红色品牌。抚州中小学以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傩戏等地方戏曲为重点,开展戏曲进校园“十个一”工程。兴国县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开展兴国山歌比赛活动,组建校园山歌社团。石城县形成了“办学有特色,文化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新格局,例如:石城二中倾心雕琢出“石”文化;丰山初中以“依山养智,品山立德”为追求,积极打造出“山”文化;还有高田初中“贤”文化,呈现出“一校一品、百花竞放”的校园文化建设态势。

4.多管齐下促进初中的教育公平

按照教育部《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及省教育厅实施意见精神,各级政府将落实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解决“择校”问题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大任务;列为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入学“零择校”。科学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满足就近入学需求,规范招生行为,严格审核把关,加强监督检查,义务教育公平保障有力。奉新县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实行均衡分班,做到程序公开、人员公开、结果公开。均衡分班采取公平和随机原则,各校做到新生分班生源均衡、师资均衡、资源配置均衡。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轮岗和音体美支教,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15669人次,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开展高校音体美专业大学生赴边远初中学校支教志愿服务试点,深受基层欢迎。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为引领,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等一系列举措,积极促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字校园、网络学习空间等各类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省电教馆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提升了我省中小学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通率,开通了“赣教云·教学通”“赣教云·直播”服务,初步构筑起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了各项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认真抓好了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加强了教育信息化骨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了教育扶贫,扩大了教育信息化宣传。2017年下发《关于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推动了全省各地初中教育信息化工作。

6.加强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针对初中学生处于逆反心理、叛逆心理强的特殊阶段,各级初中从建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示范校创建评选、加强督导评估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上,鼓励各县市区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上,鼓励各地各校积极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学科渗透,全方位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师生在活动中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万安县对初中教师培训时专门安排了心理健康课程。奉新县2017年投资数百万元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塑胶运动场12个,掀起了“足球运动进校园运动”热潮。安福县针对部分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教师动能激励不足等突出问题,引进海南省蓝欣幸福教育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以“立德树人、幸福为本”为总目标,围绕提升教师素养、学生品质、教育质量,创新推进“幸福教育工程”,打造“幸福校园”。幸福教育工程试点学校教师的幸福指数由63.84分提高至72.00分,学生幸福指数由77.55分提升至83.94分,家长幸福指数由72.37分提升至78.06分。南昌市坚持疏堵结合,在积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探索创建“学生课余教学辅导志愿服务中心”,采取面授、网授、互动答疑等多种途径,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又切实减轻了学生校外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赢得了百姓点赞。截至2017年7月,在教辅中心网络云平台注册学生达6.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