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加大其投入、指导和监管力度
1.重视社会舆论引导,渗透科学幼教理念
现阶段还有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存在很大的误解,尤其在乡镇地区特别明显。乡镇地区的家长信息来源渠道相较于城市的家长来说更加狭窄,对什么是科学的学前教育了解不足。对于乡镇地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不能仅是简单地对“政策”压制,要从根源上需找解决方案。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需求才会有供给,乡镇地区的根源问题是家长的观念问题,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积极宣传,对于家长来说是缺乏公信力的。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家长对幼儿园提出的一些观点会产生质疑。政府部门应利用其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文化导向和娱乐导向,如采用影视、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做成娱乐性节目,用电视、网络等传媒方式呈现给家长,进而间接改变家长的价值观和教育观,让每一个家长认识到幼教“小学化”的危害,向幼儿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应监管各个电视台的内容,如果涉及“神童”教育等相关内容应进行有效剔除;最后,政府部门还可定期给每个家庭发放科学育儿的公益手册,营造科学育儿的环境。
2.开发多渠道的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有效性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长期以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投入和管理缺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错误的办学倾向。为了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在制定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时候,应将“禁止”和“引导”相结合,将对幼儿园的治理与对小学的治理相结合,使学前教育具备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保障。
具体而言,在幼儿园治理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出台关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文件,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违反规定的任何形式的考试予以处罚,保证幼儿在园游戏与活动的时间,坚决禁止幼儿园强迫幼儿参加兴趣班。现阶段,我省教育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料审核和计划内的视察为主,这种检查一般会提前几天或几周的时间让被检查的幼儿园知道,在这段时间,幼儿园为了应付检查会出现非常忙碌的身影。如修改环创,重新编排幼儿园学号,甚至在检查当天要教师带部分幼儿离开幼儿园来避免超员的情况。而一般情况下,幼儿园也能顺利通过检查评估。为了有效避免这种不实情况,监管人员要以身作则严格监管,不能徇私舞弊,采取计划检查和随时抽查结合的方式,监管时不提前通知,暗地检查了解实情。同时,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使幼儿园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努力从外部强制行为变为教师有意识的自觉抵制行为,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在小学治理方面,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小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政府要严格禁止小学招收幼儿时的“读、写、算”测试,还应引导小学关注学前教育,倡导“小幼衔接”,将小学是否做到“小幼衔接”作为小学创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切实推动督导小学与幼儿园的良性互动。
3.严把幼儿园教师入口关,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严把幼儿园教师入口关,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逐步提高幼儿教师行业的学历门槛。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评、发放和管理制度,幼儿教师要做到持证上岗。对于农村未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但实际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进行培训考核,然后发放相应的证件。正本需清源,这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优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源头环节。
4.加大对民办幼儿园和乡镇幼儿园的经费投入
“政府是学前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第一责任人,推进教育公平、凸显教育公益性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和最核心的教育职能。”根据欧共体经济发展委员会的估算,对于招收3~6岁儿童的全日制托幼机构而言,如果要雇佣大多具有资格的教职员工并保证师生比例合适的话,国家至少每年需要对儿童人均投入经费8000美元以上。相对于这个数据,江西省现阶段是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特别是在民办幼儿园和乡镇幼儿园的经费投入上。要有效解决民办幼儿园和乡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极其严重的问题,政府至少应做到经费逐年上涨,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经费投入,使其在硬件和软件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提高。采取补偿教育的政策,对处境不利幼儿实施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获得公平的教育起点。
5.逐步解决乡镇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编制问题
政府部门可从幼儿园入手,了解师幼比,根据实际情况划拨编制,为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对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地区的幼儿园,可以实施半日制保教制度来缓解教师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的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保障机制和福利制度,减少民办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建立健全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服务模式,重点培训乡镇地区和民办幼儿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级幼儿园进行长期分阶段培训,公民办帮扶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