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相关概念

一、校外培训机构相关概念

校外培训是指学生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外,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在学校以外的单位进行学习的过程,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校外培训机构是指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各种培训活动的组织。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指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各门学科而开设的存在于学校教育以外的,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来提供一些教学服务或者教学产品的培训机构的总称,称呼五花八门,如课后辅导、培训班、家教公司、补习班等。本文所指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指由社会人士创办的专门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辅导和教学的机构或学校。

目前,全国各地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体办学,主要是在职教师校外个体培训和全职教师校外个体培训;二是未取得办学资质即展开机构化运作的培训机构;三是具备相关资质的培训机构。在这些校外培训机构中,前两类占到了80%以上的份额。而在这些培训机构中,师资队伍大致来源于五个方面:在校大学生、大学应届毕业生、校内在职教师、全职校外培训教师和退休教师。在这五类人员构成中,在校大学生及大学应届毕业生占35%左右,在职教师及退休教师占25%左右,全职校外培训教师占40%左右。同时,在这些师资队伍中,近60%的人没有教师资格证。

校外培训机构有其价值所在。作为国家教育机构办学的补充和延续,校外培训机构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创造了条件。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育是永恒的话题,然而学校提供的是普及性、基础性教育,很难根据学生自身的禀赋发掘其潜力、培养其能力,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而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是学校普及性、基础性教育所做不到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满足学生对成绩、对各种特长比赛,甚至对获得优先推荐进入名校资格的需求。因而,校外培训机构更容易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催生了校外培训机构。国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要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获得减负之后,纷纷涌向了校外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5~19岁的中小学生。这一巨大的市场推动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民办教育市场上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

三是家庭教育观念为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愿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在中小学阶段,衡量一个孩子的优秀与否更多的是比较考试成绩,每一次考试都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充分地提高学习成绩,并不满足于学校的课堂教育,希望孩子能在课外时间得到辅导。因此,校外培训机构逐渐发展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