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
1.现有的幼小衔接制度不健全,导致幼小之间衔接不畅
在现有的幼小衔接过程中,尤其是小学缺乏对幼儿园的主动衔接,如很多小学在一年级入学招生时,多会安排幼儿的面试,而对幼儿园的面试中多涉及幼儿的识字、算术等知识储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园不得不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入“小学化”的内容。与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小学化”主要出现在民办幼儿园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相反,由小学招生考试带来的评价方式的“小学化”主要出现在城市,虽择校风引发的教育公平被讨论多时,小学就近入学的规定也已下发多时,但在缺乏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许多地方仍暗中将小学初年级的知识内容作为入学考核内容。
2.幼教“去小学化”缺乏监管机制,致使“小学化”有机可乘
鉴于幼儿教育的非义务性,尽管教育部目前对幼教“去小学化”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实质上只是倡导,并无具体可操作的监管措施和奖惩标准,监管配套跟不上。家长方面,对“去小学化”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鉴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也不能从实质上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只有倡导而没有实质性监管的政策,在危及办园者生源、培训成本等一系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自然难以奏效。
3.对民办幼儿园监管不力,催生学前教育“小学化”乱象
目前,全省各设区市公办幼儿园占全部幼儿园的比例为10%左右,有的只有6%,且分布不均。办学历史长、规模大的公办幼儿园主要集中在市区和县城,大部分乡镇只有1所公办幼儿园,且多数是新建的。有些乡镇甚至没有已经建成、投入运营的公办幼儿园,或者虽有公办幼儿园却无公办教师。民办幼儿园是我省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由于民办幼儿园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管理起来难度大。长期以来,我省民办幼儿园处于“自由的市场化”状态,没有形成有力的规范机制。除了正规注册的民办幼儿园外,没有注册的非法个体幼儿园屡禁不止,数目也非常可观。很多个体幼儿园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其基础设施不全、设备简陋、活动场地小、师资力量差、幼儿玩具匮乏。正是这些幼儿园往往收费较低,他们很多不能开展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却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让四五岁的孩子就开始上起数学、拼音课,这吸引了一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使办园条件较好的幼儿园生源不足,造成了幼儿园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为了扭转这种竞争中的不利局面,一些有规模的、办园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要,在正常教育活动之外,增加了知识性的教育内容,将幼儿教育拖向“小学化”的泥潭。
此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通常无法触及民办幼儿园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幼儿园只有行政上的监管,缺乏财政投入和具体的指导支持,其对民办幼儿园的控制能力就相对减弱,使得当前民办幼儿园“小学化”乱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