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目标任务
乡村的振兴,需要首先破解乡村贫困的难题。教育虽然不是营利性产业,却是赢得未来的事业。乡村教育发展好了,就能够促成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正向流动,引发农村基础教育的升级、职业教育的兴起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是扶贫、治贫,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
扶贫先扶基,努力扩大乡村学前教育办学资源。抓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短板”,按照“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四有”原则,将学前教育资源延伸至行政村。提升村级幼儿园办园水平,逐步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优先建设美丽乡村幼儿园,奖补建设资金,为乡村幼儿园提供课程指导。
治贫先治愚,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教育部门应参与制定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社区建设等规划;密切联系其他相关部门,紧密结合本地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人口和户籍大数据,对乡村生育率和人口流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准确研判乡村人口发展、学龄人口变动和义务教育需求趋势,动态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选调选派优秀教师教育帮扶与激励本地教师自我成长相结合,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
愈贫先育特,努力引导农村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稳定形成的关键期,农村高中,特别是农村职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不仅可以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还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现代产业工人或职业农民。
除贫先除困,重构适应乡村教育的师资支持体系。鼓励优秀大中专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开展轮岗授课,鼓励博士、教授等高层次教育人才在农村开展科研试点、扶贫站点,通过多种渠道促成智囊智力资源流向农村,留在农村。促成优质师资向农村正向流动。
扼贫先扼“源”,制定符合乡村教育特点的制度体系。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人事制度、经费制度、评价制度都是基于城市的主体视角,城乡一体化的旨归是让城乡都拥有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用“城市标准”去评价农村实际。乡村有乡村的特点和实际,如果简单地套用“城市标准”,乡村教育将处于“穿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为乡村培养人才,就应充分认识城乡文化差异,基于乡村的特征,构建符合乡村特点、贴合乡村实际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把好“制度源头”。
脱贫先学技,重点发展服务乡村经济的职业教育。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涉农职业教育院校必须担负起全方位服务“三农”这一新的使命。职业教育院系应积极对接当地特色农业,调整专业方向,“聚集优势”,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面向农业和农村的就业、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