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表1.1.10 全国及相关省份特殊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省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近几年虽然投入了较多资金推进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我省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对其认识还不充分,投入依然不足,还存在资源浪费、师资奇缺等问题。
1.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一是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入学率不高。按照省残疾人联合会公布,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省现有残疾人约283万人,其中,视力残疾人46.6万人、听力残疾人63.8万人、言语残疾人4.8万人、肢体残疾人85.2万人、智力残疾人25万人、精神残疾人19.6万人、多重残疾人38万人。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数量增加、结构变化,社会发展中的伤残风险增大,这是一个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的特殊群体。我省残疾儿童有80%生长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地域,但是特殊学校一般都集中在一些30万人以上的县或县以上的城市地区,并且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表1.1.5与表1.1.10显示,我省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在校残疾儿童分别为19765人、23761人、28006人、30330人,不在特殊学校而是在当地学校随班就读的分别占在校残疾儿童总数的68.19%、70.54%、71.98%、69.95%,真正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是6287人、7000人、7848人、9115人。数据表明,虽然我省经过极大努力,但还有不少残疾儿童还是难于进入专业水准较高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二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上差异较大。虽然各地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上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显薄弱。第一,特校发展不平衡。南昌启音学校、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宜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市级特教学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较高。很多县级特校、附属康复中心只承担了一部分残疾儿童特教任务,且没有使用特殊教育教学大纲,如分宜县、万载县特教学校起步晚,办学条件也有待加强。很多县级特教学校随着学生逐年增加,现有场地、设施、规模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第二,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学前特殊教育刚刚起步,残疾幼儿入园率偏低;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高等特殊教育整体规划与管理亟待加强,高等院校对残疾大学生支持保障的力度也需加大。第三,特殊教育所关注残疾儿童的障碍类别不均衡。除对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关注度较高,对自闭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的受教育关注少、投入低。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每个残疾学生都有梦想,他们都希望通过接受特殊教育,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开发,缺陷得到补偿,具有适应社会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然而,开发潜能、补偿缺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等这一特殊教育目的的实现还任重道远。
一是“三个坚持”不够。第一,坚持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同步改革不够。第二,坚持按照特殊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不够。教学没有同时肩负传授文化知识、进行康复训练、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第三,坚持促进融合教育不够。
二是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有待加强。长期以来我们缺少一种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往往陷于自己跟自己比,或者只能用孤立的数据来简单说明,缺乏一套可观察、可监测、可比较的真实反映出我省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情况的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3.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殊教育不仅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要抓紧抓实,而且要在普通高校积极探讨为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提供支持保障服务,探索残疾人的就业与出路问题。现实中,从顶层设计到送教上门对象、人员、目标、内容、质量评估等多方面问题,残疾儿童获得适合的教育与康复服务问题,根据随班就读需要提高普通学校康复专业教师配备标准问题,均有待于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健全专业支撑体系。
4.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省大部分普通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主要是由豫章师范学院培养特教教师,造成特教专业教师非常短缺。同时,特教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有待加强;特教教师职业标准和特教职务(职称)评聘体系缺失;现有教师中相当一部分由普通学校教师转岗而来,专业水准差;特教教师岗位津贴标准偏低;特教学校现有编制过紧,有些特教教师待遇没有落实,师资不稳。
5.特殊教育的入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地域广阔、交通不便、残疾学生分布较广,残疾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问题成了提高残疾学生入学率的一个瓶颈。残疾学生大多需要家属陪伴上学,乘车或雇摩托车到学校需较长时间,所以现在有的特校采用校车接送。但偏远地方校车很难安排,只能家长接送。但有的家长不愿送小孩上学,把孩子放在家中;有的家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接送小孩,智障儿童的系统性、规范性接受教育受到影响。
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教育规律认识有误。受应试教育、短视行为的束缚,急于求成,只顾眼前,不顾人生长远健康发展。直至今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提前学习中学知识),中学教育“大学化”(奥数等竞赛),而大学教育又重新回到了“小学化”:讲文明、讲礼貌、尊重父母、尊重教师……这些都是小学生就必须做到的,结果本末倒置。二是人们教育思想有误。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降低其自然属性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与阻碍,无论是从家庭的层面还是从国家的视域,都应该将学生培养成善于与人友好合作,善于付出,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培养成自私自利的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不公平。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户籍、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制度性的城乡差异,将中国城乡居民分成等次,导致教育不平等,这种影响是久远的。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贫富悬殊又导致了另一种新的教育不公平。四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国家教育经费向城市倾斜过多,农村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受利益的驱动,获得较多教育资源的学校会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有效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五是城镇化建设直接导致“城满乡空”。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于强调效率优先、集中规模的急于求成办学思路导致了农村生源更少。六是21世纪初“过度撤点并校”扩大了城乡差距。直到2012年国务院发文终止撤点并校政策,才刹住了撤并过度之风。七是急功近利浮躁者抛出“新的读书无用论”对教育的影响。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根源是由于急功近利者的浮躁思想、居心叵测者的蓄意破坏与庸俗的实用主义者的短视行为。加上经济结构调整不尽合理、教育课程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教学评价单一、教学督导不到位等现象,虽然这些沉痼影响一时难于改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有各级党政、社会有识之士、全省基础教育的师生及其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江西省的基础教育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