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成就

一、现状与成就

一般意义上的走班教学,主要是指在行政班级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学科或选修、活动课开展基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或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或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但从所调研的学校来看,走班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补差(有的叫“补强”或“治拐”)分层走班,二是校本课程教学走班。前者基于学业水平,后者基于兴趣爱好,总体而言,都规模不大,牵涉面不广,完全不对行政班级管理产生干扰。

学科补差分层走班,主要是把一些某一个学科成绩偏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这种走班的特点是:学生不多,而且总成绩都在中等以上,通常称为“边缘生”;由于学生都迫切希望尽快提高该学科成绩,所以都有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基本不需要进行班级管理;时间固定,一般在正课之余的下午或晚上乃至节假日;场所临时,可以是空余教室,也可以是会议室甚至办公室;组织简单,时间、场地都可以临时变动,人员也可以不断调整;周期不长,一般都只是在某一个时段,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解散;参与的教师很少,一般都是该学科的所谓把关教师。

校本课程教学走班,是学生根据学校所提供的校本课程种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走班规模主要取决于课程种类,课程越多,学生越分散,走班量就越大。这种走班的特点是:时间固定,一般安排在每周某几天的下午,有的一课时,有的两课时;形式单一,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各人到自己所选课程的班级学习,不会产生错乱;考核简单,大多以考勤和实践成果为评估依据,而且也不与升学录取挂钩;不涉及全体教师,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或者是因为考试科目教学不满工作量,或者是因为学校有规定,譬如评聘职称必须有校本课程开设记录,或者是因为自己对某些内容确实有兴趣。

两种形式的走班教学,都只是学校常规教学的一种补充,或为了强化学业,或为了特色办学,所以都不影响已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既不会对管理者和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也不会对校园生态产生干扰。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2016年秋季开始,南昌市在南昌一中、南昌十六中、南昌十九中的部分年级开展了校本课程的选择走班教学试点;2017年4月,在南昌一中、南昌三中、南昌十六中、豫章中学启动了信息化平台样本校试点工作,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课程选择、走班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仍然有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尝试过走班教学,以致大多数学生完全不了解走班教学。我们的调查显示,有43%的学生部分了解走班教学,而有57%的学生对走班制完全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