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访谈结果

(二)访谈结果

在访谈中,九江市教育局及各县(市、区)教育局均表示当前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幼儿园是“显性小学化”,明显地表现为环境设计不符合幼儿特点,一日流程安排“小学化”,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一年级课程,教学过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纪律严明不准幼儿插嘴,注重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机械的作业训练,等等。还有的幼儿园是“隐性小学化”,从外部环境看起来符合幼儿的特点,但实质性的学习活动环节仍然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中压制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方式刻板机械,户外活动时间不满2小时甚至1小时,缺少区域活动或材料配备不足,等等。这种“小学化”往往更不容易被察觉,但依然对幼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各地教育局通过组织幼儿园教师培训、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了办园行为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幼儿园“小学化”的趋势。公办幼儿园基本上能够认真落实履行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幼儿园阶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积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有的幼儿园到了大班下学期开学时,专门请小学教师为家长开展讲座,重点强调入学应准备什么,而不是简单的认字和算术。还有幼儿园专门组织家长沙龙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公办幼儿园也存在理解不到位导致“一刀切”的行为,谈“小学化”色变,将铅笔、文具逐出课堂,完全不教幼儿写字、认字,忽视了幼儿前书写阶段对文字本身的兴趣和需要。部分幼儿教师反映,现在已经“不会教”了,“(上级主管部门或园长)一看到我让孩子写字就说‘小学化’,搞得我有心理阴影了,以后再不敢让孩子拿铅笔”。有园长表示:“我们都知道‘小学化’不好,但在实际操作中,班上孩子太多了。你们知道公办幼儿园有的时候班额还是会超,一个班甚至多的时候有50个孩子,你说让孩子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操作,根本实现不了啊!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这样最方便,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我认为要解决‘小学化’,‘大班额’的情况还是必须得到改善,教师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体而言,在社会人群观念中,尤其是生活在县、乡镇一级的家长群体中,要求幼儿园“小学化”的趋势仍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有的园长表示:“公办幼儿园在去‘小学化’过程中面临尴尬,一方面严守‘小学化’禁令,另一方面家长疯狂报各种英语班和拼音班。幼儿园去‘小学化’行动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使得家、园不能形成合力共促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也使得幼儿园去‘小学化’变得举步维艰。”有幼儿教师表示:“我也知道搞区域活动对幼儿有好处,而且也简单,老师在旁边指导一下多轻松啊。但只搞区域活动,家长是不愿意的。例如社会领域,在交往中学会礼貌用语,或者通过区域活动认识医院。但孩子不会表达,到了家,家长问今天干什么了,孩子只会说玩。家长一听就不乐意了,找到老师说今天怎么净是玩,认识医院我在家都带孩子认识了,幼儿园应该教点有用的东西啊。”不少园长反映,当前(教育部门)多是对幼儿园提要求禁止“小学化”,但是对小学则没有要求。“我认为幼小衔接,家长更多的关注点其实在小学。为小学做准备嘛。但是现在几乎都只有幼儿园在做,看不到小学在干什么。当然我也知道,小学嘛,义务教育,想让小学积极主动和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几乎不可能。好一点的小学人家还要面试,这更是助推了‘小学化’。要我说,小学就应该认真执行从零开始教学,严格按照进度来,这样可能会有一点帮助。”

有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区小学的一年级教师均反映,45%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曾经在家庭、幼儿园或社会培训机构接受过拼音、识字、数学、英语等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28%的幼儿教师承认存在以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汉语拼音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小学化”程度不同,其中尤其以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最为严重,都办有各种特色班。一些民办幼儿园从3岁开始的小班要求幼儿背10首古诗、认100个汉字、记50个英语单词、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等。公办幼儿园的“小学化”程度最轻,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约占70%)在幼儿读到大班下学期时,会选择为幼儿转园,专门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拼音等知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表示,对于这种大环境造成的现象,仅仅依靠机构和个人的力量很难与之抗衡,即使多般努力,也仅能说服一小部分家长,多数家长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坚持让大班下学期的幼儿转学进行专项的幼小衔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