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运行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走班管理机制。包括:(1)建立选课、走班的教务管理制度,确保选课的规范和有效,确保走班教学的秩序。(2)实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同管理的教师双岗制度。任课教师一岗双责,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学生管理的责任。(3)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可借鉴一些学校推行的“学长制”,学生不仅要管理班级,还要负责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传递给同学和低年级学生,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这也是保证学校秩序和走班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4)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尽可能减少选课过程中的盲目和反复。
第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社团文化活动,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与成长。班级也要积极开展丰富且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荣誉感,从而促进同辈群体的形成,且发挥积极有效的教化作用。
第三,要加强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走向定位模糊,对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缺乏清醒的认识,很少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价值观、理想等进行选择,有明显的盲目性的情况,学校应重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建立一支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以及职业规划等生涯指导,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社会及未来职业选择连接起来,更多地认识和探索自身、关注并了解社会,不断思考和明晰自身发展的道路,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方向。
第四,要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选课走班的先决条件是“选”,有得“选”才能“走”。选课指的是选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意愿、兴趣、能力、水平去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面对至少几百人的选课,学校不可能只用几门课程来应对如此众多的学生需求,因而课程类型的丰富、层级的多样划分才是走班的前提。学校必须把开发和建设多样的课程作为重中之重。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课程设置要求,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同时,学校要找准在高考改革背景下特色发展的坐标定位,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相应的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