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让残疾孩子拥有精彩人生
表1.1.5 江西省特殊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续表:
数据均来自江西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发的《江西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快报》。
我省按照国务院部署,积极为残疾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服务,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2017年,我省特殊教育学校为89所,比2016年的88所增加了1所;在校学生数为30330人,比2016年的28006人增加了2324人;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数为1428人,比2016年的1322人增加了106人。现在已经实施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旨在巩固第一期成果、破解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瓶颈问题。
1.大力实施“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
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加大,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1%;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较大,办学条件和保障能力得到改善。特教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特教津贴提高到其基本工资的25%,有力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为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特殊教育依然是各类教育的薄弱环节,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新”战略,推进教育事业“追赶超越”,确保贫困残疾人家庭与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巩固第一期计划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增进残疾人福祉、加快我省脱贫攻坚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2.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增大、办学条件转好
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努力办好市特教学校听障和智障学前班;拓宽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渠道,构建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完善办学体系为追求,形成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完整学制,各特校职高部开设洗车、烹饪、电机产品基础工艺和葫芦专业,推进普职融通,有效保障了适龄残疾人员接受更好的教育。各级特校加大投入,新建特校、扩建特校,加大教学设施、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2017年泰和县特殊教育学校投入240多万元扩建教学楼主体工程。宜春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21333.33平方米项目得到了落实。赣州市特教学校筹集资金300多万元,选择新址建设校舍9000平方米。各地根据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分布情况,选择相关学校作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基地学校,设立资源教室,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教具用具、图书等教育教学资源,满足随班就读学生个性化教育需要,有效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
3.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7年省编办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特殊教育中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例调整为3∶1~4∶1。还增设特殊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培训项目。2017年9月,200名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已参加特殊教育培训的骨干教师近500名。高校开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数量明显增加,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持续加大。
残疾儿童“一人一案”逐步落实。残联会同卫计委、教育等部门逐一核实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人数,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按照“一人一案”要求做好教育安置,实施销号管理。将在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和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残疾学生纳入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保障了其受教育年限,控制学生辍学。
多措并举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一是对照数据、全面筛查。对照原始数据认真筛查未入学残疾儿童信息。二是入户摸排、登记造册。抽调教师组成残疾儿童少年鉴定委员会,在乡镇配合下完成入户摸排工作,对残疾儿童进行登记造册。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安置。结合每名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实际,由残疾儿童少年鉴定委员会提出适合他们入学的安置方案:中小学随班就读、到特校就读、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教育。省残联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贫困残疾大学生助学项目等扶助近8000名残疾人。南昌市2017年9月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已达95%。
4.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特校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国家2016年版特殊教育新课程标准,组织了新课程标准培训;加强学前、高中及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制定个别化教育工作指南,出台工作标准,在全省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卫星班和辅读班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建立个别化教育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全省所有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均纳入个别化教育网络平台管理,对所有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的教育质量实施实名制服务质量追踪。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南昌市西湖区、信丰县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初见成效。南昌市西湖区构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重点资源教室+普通资源教室”的三级特殊资源体系,让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等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到个性化教育、康复与保健服务,基本形成了“1个资源中心+5个重点资源教室+17个普通资源教室”的支持保障格局,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个别化”模式的全区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5.精准康复服务推动残疾人工作上台阶
贯彻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专项规划,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推动残疾人更多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医疗和康复保障水平。制定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方案,规范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以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及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康复为重点,全面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继续实施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为全省11.6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与救助;切实抓好全国残疾预防综合实验区创建,推动残疾预防重点干预项目开展;扎实推进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加强省、市、县三级残联康复机构及设施建设,重点开展残疾儿童听力康复、孤独症康复及残疾人辅具适配工作,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标准,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管理,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规范化水平。
6.着力加快特殊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总体部署,从抢占“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高度,规划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根据网络技术的新发展,把特殊教育信息化纳入我省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战略,加强特殊教育信息网络化建设。信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奉新县特殊教育学校、宜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十多所特校增设了录播教室,并在云平台空中课堂进行研讨教学,利用教育信息化加强校校联动、结对帮扶。优先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被纳入“智慧校园”“数字化课堂”“校校通”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加强学校与医卫部门终端和残疾孩子家庭电脑的联结,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2017年,全省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全面实施《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开了一个好局。之所以能够取得诸多成绩,得益于全省基础教育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益于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与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得益于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得益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引领、统筹规划与无微不至的指导;得益于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得益于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刻苦努力与学生家长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省人民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基础教育的关爱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