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的成就

(三)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的成就

广大中小学校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家庭解决了子女接送及教育上的实际困难,而且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1.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课后服务是校内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属于学校教育的延伸拓展。各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有了校内托管服务,学生延迟离校,在校内期间有教师管,学生不会到处乱跑,消除了安全隐患。学校自有的运动场、图书室、科技馆和功能教室等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学校利用这些场馆开展了体育艺术、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辅导、竞赛或展演活动,组织开展了“第二课堂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课后服务优先保障了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等看管确有困难、急需服务的群体享受服务,助力每一位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

2.回应了社会关切,减轻了家庭的教育负担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课后服务工作关切到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小学生一般在下午三点半至四点之间放学,家长要在下午五点至六点之间才能下班到校接学生,学生在这期间处于看护上的“空档期”,这成为众多家长的难题,亦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学校提供的“延时服务”,让学生的放学时间接近家长下班的时间,为保证学生被家长安全接回家提供了便利,消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每天能更加顺利地完成作业,减少了家长对子女学业指导上的焦虑。学校无偿提供的课后服务更是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为家长省去了不菲的校外托管费用。

3.提升了教育服务能力,增强了民众的幸福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课后服务是惠民的实事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访谈、公开征询等途径,了解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的需求,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准确把握课后服务工作定位,科学安排课后服务工作内容,探索有特色的有效的课后服务形式,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工作制度,通过不同方式加大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把这一利生便民的实事办好。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教育服务能力,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是顺应了民意,增强了民众的幸福感,提升了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