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问题多样化,亟待全面解决
教育要发展,教师应作为首要资源得以保障,从教师数量到教师质量,再到教师结构都应有保障措施。首先,教师数量问题,矛盾最突出的是招聘问题,每年学校招聘数量核算由编制管理部门统筹决定,加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主要采用县管校聘的方式,教育管理部门只有使用和分配的权力,却没有决定招聘教师数量的权力。在一定教师数量的前提下,教师配备的标准是一定的,当前主要依据生师比和班师比两种标准相结合配备,农村学生数量在城镇化进程中锐减的现实状况,加之班级配备的不得随意撤销的规定,农村教师配备数量成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相关管理部门为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配足配齐,制定编制倾斜政策,但在缓解该问题同时,又造成县城学校编制严重不足、教师数量短缺,农村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这种城乡倒挂现象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在上犹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其在工业园区正新建的思源学校,将会面临一定的师资问题。而在农村地区师资浪费问题比较严重,一个班三四个学生却要配备2名教师,无论是学生学习效果,还是教师资源利用效率都存在问题。
其次,当前县城及农村学校教师质量参差不齐,这也成了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短板之一。在调研过程中,与各县教育局和中小学校长座谈时,很多局长、校长都反映现在的新进教师水平严重不如早先中师毕业生,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基本技能欠缺,甚至基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都不具备;并且说明了农村小学教师需求的应该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教师,最基本能胜任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农村学校对高水平、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太小,因此各县都在探索各种措施培养现有教师,或者采取定向培养模式,提升教师整体队伍的质量。如在上犹县油石中心小学调研,校长谈到教师问题时,着重强调了新招聘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在高校培养过程中应严把出口关,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也应切实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质量。虽然在职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达到应有的水平,但是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近年才慢慢普及,农村学校的功能室配备刚刚健全,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偏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
再次,教师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年龄结构问题在新建学校和老牌学校之间最为明显。新建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严重缺乏,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极为不利;老牌学校老教师居多,年轻教师比较少,后劲发展乏力。性别结构方面,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当前中小学校男女比例失调严重,女教师居多,男教师相应缺乏,尤其是年轻男教师更缺乏。加上国家开放二胎,适龄女教师都在准备生二胎,接着就会有大批女教师请产假,会给正常教学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影响。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男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而且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校内男女教师比例应是相互协调的,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是更有帮助的。职称结构方面,整体结构失衡,评聘矛盾突出,高级职称数量太少,管理过于死板,不能有效调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当前职称管理规定实行退一进一制度,每所学校高级职称数量有严格规定,每退一个高级职称才会有一个中级职称进上,否则中级职称的教师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很多学校都存在部分已经具备晋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级教师,但是由于学校没有高级职称空缺,他们几乎不能参评职称晋升,对这些为学校发展作出过贡献的教师来说确有不公之处,损害了教师的切身利益,不利于激发其积极性。此外,教师职称评定方式也有待改革,教师反映高级职称评定壁垒较高,难度过大。如在会昌县调研过程中,第四小学面临着这样问题,校长反映仅有5%的副高比例,总量太少,教师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学科结构方面,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招聘困难也比较大,造成了相关课程无法开齐开足,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如于都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调研报告指明了这一问题,与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致。
最后,教师待遇问题也是困扰教师队伍数量、质量的最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教师待遇,但是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基本工资方面,基本达到国家的要求,不低于公务员工资;其他方面,如工龄工资,教师对工龄工资补贴存在较大不满,现有补贴还是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定下的标准,至今也没有上调,不利于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其实,这也是困扰教师学科结构不能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音乐、美术专业学生学费昂贵,而教师行业收入不高就严重制约了相关学科教师从教。如寻乌县吉潭中心小学,校长在座谈时反映了学科结构失衡是困扰学校发展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