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深层原因
1.优秀的幼儿教育师资流失,难以完成“去小学化”重任
据调查,我省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000~2500元之间,即便是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待遇也只在2500~3500元之间。到了寒暑假,由于幼儿放假,幼儿教师工资甚至只有500~700元/月。据我省2018年1月1日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区域由1530元/月调整为1680元/月,二类区域由1430元/月调整为1580元/月,三类区域由1340元/月调整为1470元/月。可见幼儿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身心压力的同时,获得的报酬仅比最低工资标准多出500~1000元,这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不小的经济压力。我省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整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客观上造成了优秀师资力量的流失。有些幼儿教师对国家幼教方针、相关文件不了解、贯彻执行不到位,对幼儿教育的性质、特征一知半解,且缺乏理性思考。所以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显得很被动。一些小型的民办幼儿园,由于吸引力有限,招聘的教师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这些幼儿教师在保教知识、通识性知识方面都比较薄弱,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教育现实,并为此辩护,这正是专业知识匮乏的表现。因为他们不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所以才会轻易屈从于家长的要求,教幼儿园的孩子就跟教小学生一样,让他们学拼音、算术、做作业,以此取代游戏,忽略了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责任,并放弃为改变现状努力。
据调查得知,省内幼儿园中相当部分教师没有编制,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尤其在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多为转岗教师,这些教师相当缺乏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弊端认识不足。一些由中小学转岗而来的教师直接将“小学化”的内容、教学方式带入幼儿园,给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带来隐患;还有些幼儿教师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缺少爱心、耐心,缺乏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这部分人也容易出现“小学化”行为。这种情况下要求幼儿园完成幼小衔接的任务,让幼儿完成适应小学,对于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幼儿园来说,特别是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要求太高。
2.农村幼儿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小学化”现象成常态
我省农村地区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灾区。很多农村幼儿园因财力不足,只得附设于小学之内,活动设施设备缺乏,教学设备和活动场所完全与小学相同,这种行为无疑会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结果:小学校长代管幼儿园,幼儿园参照小学的作息制度,早上8点上课,下午4点半放学,每天至少完成7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几乎完全采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以读、写、算的训练为主,辅之以少量的游戏活动或唱歌,幼儿不仅要按规定完成课堂作业,还要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受经费限制,园内缺乏大型玩具等幼儿娱乐设施,班内缺乏玩教具,室内是与小学教室一样摆放的桌凳,教具除了黑板就是粉笔,墙饰除了字母拼音就是笔画、汉字,教师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张嘴……40分钟一节课,课间休息10分钟,每天7~8节课;讲课为干巴巴说教,课后要求幼儿做大量巩固练习,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1页,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家继续做……以上现象是省内多数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常态。
3.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滋长“小学化”现象
因为教育与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关系,进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的理想。但是江西省人口众多,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仅有一所“211”大学,高考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想进一所好大学必须得先进一所好高中,想进好高中得先进好初中,想进好初中先得进好小学,这样,激烈的社会竞争就引发了激烈的入学竞争。这种竞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
由于激烈的入学竞争压力下放,五六岁的孩子过早地担起了应试压力。有研究指出,当前“幼升小”的考查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语言能力、数学思维以及综合能力几部分,其中语文、数学是最重要的考查内容。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升小学“免试”“就近入学”,但优质小学资源供不应求,各地名小学还是会采用入学考试或者变相考试选拔生源。
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因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缺乏,原本应该青少年时期承担的升学压力就被一级一级逐渐下放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容易变成小学的预备役,逐渐失去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