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抓好科研课程课堂,提高质量
教育质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教育活动或现象满足教育价值主体需要的程度。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主要受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师素养、学生基础、学校管理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建议:做好教育科研,加强课程建设,聚焦课堂变革,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以“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为核心,形成“一把手校长引领教学、党支部书记保障教学、分管教学副校长坐镇教学、其他副校长服务教学、教师认真细致抓好教学”的良好教育质量氛围。
1.加强教育科研,促进质量提升
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教育科研范围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教育科研对教育质量提升的效用不必赘述。有不少教师只顾上课,不顾教育科研,错误认为教育科研是教育专家与科研人员的事情,调研组呼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没有一些教师认为的那么高深莫测,教育科研就是从日常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开始,只要我们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坚持反思、坚持总结、坚持将思想书面总结出来,教育科研就已经起步了。只要坚持将反思、总结、打算不断地写出来,就已经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再逐步走向申报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教育成果,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学习,关注教育前沿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二是面对现实,冷静分析自身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三要理性探究,总结反思,坚持以研促学、研学同行,为教学注入新活力。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学会客观审视自己、打量自己、校正自己、反思自己,在教学和教研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谋求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实现自我进步与提升。
2.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学改革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当课程被认识为知识并付诸实践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课程体系是有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课程建设与更新尤其显得重要。为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构建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规划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等功能课程,实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和环境课程等课程形式,进行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校课程重构和拓展国家课程,促进适应学生需求与兴趣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建设德育课程链和教学课程树,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程,建设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尽力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课程。德育课程链中学校课程、年级课程与班级课程环环相扣,重视学生必备品格培养;教学课程树中形成以国家课程为核心、泛在课程为基础、选修课程为提升的“三明治课程”,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开放多种属性和样态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如主题教育活动、文化墙、理念墙、庭院绿植、标志性雕塑等。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坚守一个为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信念,形成课程意识、课程体系两种意识,把握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设计课程体系,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课程结构并相对稳定的状态,努力追寻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三个关键。新样态课程体系建设永远在路上,逐步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与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
3.聚焦课堂变革,提高教育质量
课堂,学习的场所、育人的主渠道。未来课堂新样态将是学科融通的开放课堂。课堂变革是未来学校的重要衡量指标,未来新样态课堂将运用多种形式推动信息技术背景下课堂的深度变革,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科内容、跨越学科边界、打造学科融通的高效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促发展、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的价值追求。逐步建设各年级自然班、网班、云班课堂,每天录播教学,以同步网校的教学管理,实施私人定制、线上线下的无缝学习。打破学校围墙、内外结合、多方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博物馆、社区中心、研究院所等开设校外课堂教学。建好学校课堂、推广网络课堂、用好社会课堂,开展关注个体成长、跨界整合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建设“四有”开放课堂:一是有人性,体现课堂的教育特征。课堂核心任务是育人不是育分,一切以生为本,把学生当孩子看,采取不同方式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即使人工智能发展到能替代教师部分功能,课堂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但仍无法取代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师生在课堂中如何生活、生长、发展,这是新样态课堂务必关注的要点。二是有温度,体现课堂的关系特征。两个物体凑在一起才有温度,课堂中要体现师生接纳、关注、交互和共情的成分。教师拥有精致的观察技巧,才能精确解读教室内事件的发生,并有预防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常识,也是对课堂教学规律的真实表达,因此,新样态课堂要充分考量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如何开展真实学习、深度学习。三是有故事,体现课堂的文化特征。故事是文化载体,新样态课堂应该用故事作为载体来传承,甚至创生新的课堂文化。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包括知识学习目标以及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考虑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生命自觉,提高学生的激情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四是有美感,体现课堂的审美特征。当下课堂四种境界:遭受、忍受、感受、享受。第四种境界最为理想,而且呈现出课堂之美。教师教得好,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乃至学习动机都更强烈,学习动力更强大,展现出“课堂之美”的场面格局,真正创造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只要我们基础教育系统坚持以生为本,不断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加强课堂改革,建设“四有”开放课堂,一定会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