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调查报告

第三章 江西省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调查报告

李润生 李 欢 严佳晨 曹晓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龄前阶段是幼儿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受文化教育传统、家长及部分教育者的观念、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长期以来,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对我省学前教育事业产生影响,并对学前儿童带来了不良后果。本调查报告从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缺乏有力制度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及家长期望过高等方面分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家长及幼儿教师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状;解决对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对何为科学的学前教育,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很多家长乃至教师,将“教育”简单理解为智力发展而非儿童心理的发展。我国2001年9月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小学化”主要指把幼儿当小学生进行教育,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教育现象和错误教育倾向。

受文化教育传统、家长及部分教育者的观念、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长期以来,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并对学前儿童带来了不良后果。如部分幼儿园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小学化”教育模式对幼儿施教,用幼儿的成绩和“优异的表现”来向家长和社会炫耀,以此来增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并且有加速蔓延之势。

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这是“小学化”首次作为主要问题出现在国家级的文件中。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正面回答了幼儿阶段“学什么”“怎么学”,家长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中更是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2018年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再次明确提出:“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从当前众多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办园实践来看,幼儿园“小学化”根基深厚、屡禁不止,已经引起国家、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空前关注。

2012年,江西省专门出台了《江西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十项规定》,明确提出不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切实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同时,每年5月,省教育厅都组织各地开展“健康、快乐、发展”主题活动和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还编印科学保教方面的宣传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全省各地,督促各地认真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营造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科学保教理念,让科学育儿的理念和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深入了解我省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找准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我们对全省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行了深度的抽样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采集了大量有效信息。在综合分析各类信息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