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模式,最突出体现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国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也包括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乡村振兴有五个战略目标和具体路径,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这说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直接和间接促进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和形成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子系统镶嵌于乡村社会,以学校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中,乡村教育理论上由幼儿园、小学、普通和职业中等学校以及成人教育机构等构成。
乡村学校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如果没有学校,几乎无法维持其存在,更谈不上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之一就是乡村学校要振兴。“教育推动型外流”是当前乡村空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不得不出走城镇。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乡村教育质量,即可基本遏止“教育推动型外流”,“经济拉动型外流”也将有所延缓。
教育兴则社风正。很多农村贫困地区的人们“等靠要”思想浓厚,争当建卡立档的“贫困户”。并且越是落后地区,越有高昂的婚丧嫁娶成本,这一陋习透支了农村很多家庭多年的财富积累,使得农村大量适龄青年不得不面对成家难,甚至举债嫁娶的局面。农村也是很多高利贷、传销的高发区,很多农民辛苦积攒多年的存款因高利贷、传销等化为乌有,重新返贫,这也给农村脱贫工作带来很多实际困扰。乡村教育的振兴,可以彻底改变乡村居民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促进农村居民素质整体提升和乡风纯化。
教育肩负着文化启蒙、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实施乡村振兴,在文化驱动的层面激发精神力量,必然要发挥乡村教育应有的作用。发展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能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发展乡村教育还能为乡村社会聚集人气,为乡村振兴聚拢人才。发展乡村教育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从长远来看,乡村教育承载着乡村中长期人才培养的重大功能,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我省乡村教育日益式微,主要表现为:
1.经费短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匮乏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许多农村学校要么没有现代化电教设备和文体设施,要么有却无人会用,沦为“洋摆设”的尴尬境地,造成极大浪费;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2.教学网点分布不合理
当前农村教学网点分布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多数地区虽然都有网点规划布局图,但缺少动态调整机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
3.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较低,青年教师“难招”“难留”“难提升”、中年以上教师“难用”“难管”“难促动”是当前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六大难题”。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不稳定等客观存在的现象,不仅对教育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导致“老百姓”对乡村教育的信心产生动摇。
4.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弱化
访谈中发现,“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在乡村的一定范围内盛行,“崇学尚文”“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在相当程度上弱化,学校、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百年大计。要建设乡风文明的宜居新农村,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对教育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能识几个字,能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乡村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储备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这就对乡村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乡村教育衰落的趋势就无法被逆转,乡村振兴也将受阻甚至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