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基础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教育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指导我省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教育强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蓝皮书:江西省基础教育发展报告(2017)》的“总报告”从“教育本质、教育战略、根本任务、教育理想、队伍保障、发展动力”六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得到了重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党之大计:坚持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第一条。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是办好基础教育的根本保证。学校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服务教育。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3.优先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2012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发起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中,中国就已入围联合国选择的10个倡导国之列。2013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参加了“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了视频贺词。他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第一”的倡议表示坚定支持,在贺词中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并表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育投入是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是抓手,拿出实际行动是关键。
4.尊师重教: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的先决条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还多次强调,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强化待遇保障,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实现教师为本,让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弘扬尊师风尚,让教师在社会上有荣誉感;维护师道尊严,让教师增强成为好教师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5.教育改革: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我们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体系。
6.教育强国:全面加速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社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国民素质要求必定越高,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必定更加强烈,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必定更加凸显。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切实解决阻碍教育发展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明确教育的战略定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有力支撑了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求看,这一比例还应稳步提高;必须更好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必须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扩大教育开放,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教育合力:全社会共同担负办好教育的责任
办好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新时代教育,全社会都要来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这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唤起社会各界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强烈共鸣。从城市到乡村,从教师到家长,从学校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启迪思考、凝聚力量,教育改革发展才能信心坚定、前景可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教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强化教育巡视与督导制度,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工作纳入党政考核内容,促使各级党政领导树立“教育第一”与“全人教育”的意识,真正做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
8.教育评价:建立科学有效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教育评价实践经历了古代传统考试、近现代科学测试和当代科学评价时期。教育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