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着力提升课后服务工作的质量
第一,完善中小学教师课后服务补充机制。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当地政府与中小学校应高度重视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爱岗敬业、能力突出、师德高尚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学校可在校内进行内部评选,选拔具有奉献精神和能力突出的教师来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也可向校外进行公开招聘,并为录用的教师解决相关的编制与待遇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课后服务机构的教学人员或当地具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的民间人士,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到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中来,不断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教师队伍。
第二,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工作标准,加强教师评价机制建设。课后服务内容广泛,包括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科普活动及素质拓展训练、兴趣小组活动、观看电影等。学校应该将这些课后服务活动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合理安排教师与课程,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并开展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加强教师课后服务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坚持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确保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面,不仅需要有来自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评价,同时还要有来自学生家长的评价,通过构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对教师的准确评价。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方面,学校既要重视对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有针对教师教学过程情况的过程性评价,通过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对教师的课后服务教学进行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评价,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改善教学行为,提升课后服务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彩和优质的课后服务。
第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课后服务参与机制。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方式主要是各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政策文件要求,自主制订本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案,然后向学生与家长进行公布。虽然各学校都鼓励与重视社区与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参与渠道与参与机制,社区与家长的意见与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因此,为了使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更为有效,真正做到在提供普遍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个性化需求,学校管理者应积极加强家校合作,增强与社区、家长的互动,广泛听取家长意见,及时了解社区的资源与建议,充分吸纳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体系之中,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合力,共同推动课后服务工作体系的完善。
第四,加强课后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课后服务工作是一项惠及家长与孩子的教育民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综治、公安、卫生以及工商等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消除各方面的安全隐患,为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创建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确保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对于存在的诸如集体补课、乱收费等不良现象,要进行责任追究,并予以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