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市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

(一)各地市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

南昌市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做好城市学生课后看护工作的规定》,规范学校的课后看护行为。近些年,南昌市把教师志愿服务作为深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积极发挥教师志愿者作用,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努力化解“三点半”难题。成立了“南昌市学生课余教学辅导志愿服务中心”,在28所直属学校分别设立分中心,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免费、优质、全方位的课余学业辅导;每年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教辅志愿活动,开展网上答疑、线下面授等多种形式的教师课余辅导活动。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教辅中心”云平台注册学生人数达6.75万人,教师4400余人,开设5.1万余节辅导课,网上答疑互动3万余条。南昌市二十六中和豫章中学成功入选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课后服务示范点”建设学校(江西仅3所,全国共34所),南昌经验获全国推介,一些外省市前来取经。后续将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第三方等形式,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后兴趣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九江市自2018年4月起,着手推进课后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行小学生课后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课后服务改革的工作定位、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重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急需服务群体。5月初,九江市部分市直学校率先启动课后服务改革,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段设置了低段和中高段的活动内容,内容涵盖作业指导、健美操、武术、阅读、艺术欣赏、综合类活动拓展等,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作业中的困惑,也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兴趣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服务以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等为主要内容,服务时间为小学下午放学后到下午五点左右。截至9月初,该市已有35所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改革试点。

景德镇市珠山区开展了课后服务试点工作,自2016年以来探索了具有普惠性、公益性的“公益托管课堂”,为辖区内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进行课外公益托管,免费给他们上课,师资以取得了教师资格证的专职人员为骨干、志愿者为主体,把每天下午四点后的一个多小时打造为珠山区素质教育时间,为放学后的孩子提供国学、播音主持、舞蹈、美术、心理咨询等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解决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学生失管失教“真空”问题,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不输在起跑线上。2018年以来,该市教育局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课后托管服务工作,参与对学生进行课后看护的教师劳动报酬由政府财政买单,要求学校做细做实看护、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好事办好。

上饶市信州区为了解决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学生无人看护的问题,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各社区推行“四点半课堂”教育服务模式,组织青年志愿者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常识辅导、团队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等。各社区配有专人进行管理,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学习,学生在这里可以写作业、学手工、画画、玩游戏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婺源县小学以第二课堂为依托,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该县某企业工会推出了“四点半课堂”,到了下午放学时间,企业指定专人负责接送孩子,免费提供场所,并安排工作人员看管孩子、辅导作业、教文明礼仪和交通安全知识。企业参与解决职工课后接送小孩的后顾之忧,获得职工好评。

抚州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和学校开展便民性服务措施,化解“三点半接小孩”难题。一些学校开展课后社团活动,学生们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社团,社团活动所需经费从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划拨,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南城县某小学结合校内留守儿童多的特点,挖掘教育资源,采用校内走班的选课方式,在学生放学以后举办经典诵读、舞蹈、象棋、班级农场建设等18种生态活动课。资溪县某小学,每周一至周四下午3:10—4:00,学校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使少年宫成为孩子喜欢的课外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临川二中推动教师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课后服务工作,荣获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课后服务示范点”建设单位。抚州市通过这些措施来解决家长课后看护的后顾之忧。

萍乡市为解决家长接送学生的实际困难,制定了《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四点半课堂”工作实施方案》,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学校党员、教师志愿者为参与主体,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四点半课堂”,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30—5:10,为学生提供免费课业辅导、“第二课堂”社团兴趣小组、学生综合素养拓展提升等活动。萍乡市通过在学校规定的课程教学之外开展便民性服务,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下午放学后的“接送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