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1.7 全国及相关省份小学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续表:
表1.1.7显示,我省与河南省每万人口在小学的学生数大大高于其他三个省与全国平均数,也是教学点最多的,但这两省人均GDP并无优势,足见这两省当今乃至以后教育压力都是相对较大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使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学校常规管理有待进一步抓实
一是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有待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大部分都是班主任兼任,专职教师很少,而且有些班主任往往将道德法治课改为上语文课、数学课。另外,科学课与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劳育课无专职教师,教师均是兼职或转岗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备课数量足但质量不高。有些教师的教案没有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特点、自己风格、学生实际进行设计,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千篇一律”教案,教学反思流于形式,缺乏实践层面的具体反思,没有实际意义,缺乏创新。
三是课堂教学效率依然偏低。尽管课堂改革、素质教育正向纵深发展,但不少教师由于教育思想陈旧,加之应试教育的流弊等诸多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照本宣科、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导致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陷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困境。
四是作业布置批改随意性大。有些教师的作业布置随意性大,不顾学生实际,从教辅资料中随意选作业,作业量过多或过少等现象普遍。作业批改也很随意,一页就打个钩加个点,作业中的错误没有圈画等现象,还有学生的错题并未订正,教师也听之任之。学生书写能力薄弱,作业书写不规范、不工整,做题时思考不足,涂改随意性较大,作业潦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五是教学管理落实不够到位。教学管理随意性较大,有少部分乡镇中心小学疏于对村小、教学点的管理,在教师教案、课堂教学、听课、业务学习等教学常规上要求不严、管理宽松、检查不深入、督促没力度,没有奖惩措施,整改不到位。另外,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做得不到位。
2.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研发现,学校层面对教科研的重要意义虽有一定认识,但教师层面存在着科研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方法欠缺、水平偏低、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在应试教育面前存在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短视行为等错误现象。近几年省教科所在教育科研课题上对中小学给予了诸多政策倾斜,但申报课题的主动性不够、质量不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还任重道远。
3.学生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逐渐偏离素质教育正常轨道,距离教育的本真意义渐行渐远,这是教育领域的非常态。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薄弱。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担心自主学习会影响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自觉阅读的习惯缺失。由于各科的学习与阅读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列为阅读教学一项重要任务。但要求每分钟达到300字的阅读速度,不少小学毕业生都难于达到。学生读书漫不经心、不求甚解,不能很好地使用工具书,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4.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偏低。调研发现,有些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书匠思维,缺乏自觉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热情。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也相对缺乏,不少教师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偏低,甚至有部分教师连简单的课件制作都不会,尤其是农村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更低,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是信息化设施使用率偏低。硬件建设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下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硬件设施的采购和网络维护,但广大教师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使用程度普遍偏低,很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层面,师生没有充分享受到有效的教育信息技术成果。
5.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薄弱。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单一课程体制影响,学校、教师过分依赖统编教科书,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课程开发意识薄弱。不少教师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教师只需做课程的实施者就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角色定位限制了教师自身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脑中固有的旧观念也影响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但对我省教师而言,无论是在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后培训,教师教育发展机构都很少给教师提供获取这种能力的机会。目前师范教育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其出发点只是为了怎样更好地执行大纲和课程,怎样上好课,而并未涉及有关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因此,诸多因素导致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还非常欠缺,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