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教育:有待于提高质量兼顾公平

(九)高中阶段教育:有待于提高质量兼顾公平

表1.1.9 全国及相关省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续表:

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实施迫在眉睫

一是我省现有高中教育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我省高中阶段教育难于满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学校占地面积不足,生均占地面积不足,教学设施投资不足,班额严重偏大,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表1.1.9显示,2017年我省高中阶段学生数为1311320人,按照《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通知》精神,高中阶段学生数与教职工的比例为12.5∶1,我省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严重不足。2016年、2017年高中段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304547人、1311320人,2017年比2016年增加学生数为6773人,但我省2016年、2017年实有高中阶段专任教师数分别为68325人、68241人,2017年在学生数增加了6773人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增加专任教师,反而减少了专任教师84人。我们再来看看生师比的数据,我省2016年、2017年的生师比分别为26.80∶1、27.52∶1,比全国的2016年、2017年的生师比19.04∶1、18.97∶1分别高7.76、8.55,如果与浙江省对比,差距更大,比浙江省的2016年、2017年的生师比15.68∶1、15.77∶1分别高11.12、11.75。尽管“教职工数”与“专任教师数”是两个不能画等号的概念,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我省高中阶段“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严重缺少的事实。至于办学条件,与东部浙江相比更是捉襟见肘,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更是巨大,这些都是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确保解决的“硬件”。

二是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2017年4月,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强调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所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不是指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表1.1.9显示我省2017年在校高中学生为1311320人,表1.1.8显示我省2017年在校初中学生为1910421人。从中得知,现在初中在校学生1910421人比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311320人要多599101人。按照正常推算,2017年在校初中学生数基本上就是2020年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即到2020年我省的高中在校学生数理论上是1910421人,比现在的在校高中学生数多599101人,按照高中标准班额48人来计算,2020年我省理论上要增加高中班级12481个。按照《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通知》精神,我省必须增加高中教职工数为47928人,增加教室12481个,我们的校园建设、占地面积、生均面积、教学设施、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等等投资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资金缺口。所以说,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任务非常艰巨,需要集中全省各级党政与4600多万赣鄱大地人,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推进高中教育公平发展与质量提升工程。

2.高中阶段教育的中职与普高发展失衡程度加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近年来,全国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比例大体上是以6∶4来排定的。表1.1.9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高中学生数为2374.55万人,中职学生数为1596.44万人,普通高中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3970.99万人的比例为59.80%,中职学生数占40.20%。浙江省的普通高中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2016年、2017年分别是53.76%、53.45%,中职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2016年、2017年分别是46.24%、46.55%。我省的普通高中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2016年、2017年分别是72.27%、73.74%,比全国平均数分别高12.66百分点、13.94百分点,比浙江省分别高18.51百分点、20.29百分点;2016年、2017年我省中职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是27.73%、26.26%,比全国平均数分别低12.66百分点、13.94百分点,比浙江省分别低18.51百分点、20.29百分点。这些数据足见我省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失衡在不断加重。

为什么中职招生困难、发展不容乐观?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上职校的观念始终不能破除,且被最终的录取结果所佐证,所以近几年中职招生走下坡路,我省在这方面尤其突出。这有诸多因素:一是江西的经济形势发展直接导致中职招生难、发展难;二是观念落后滋生了歧视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社会上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偏见;三是分配不合理导致了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社会没有崇尚技能、尊重技术的良好氛围,造成了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热情不高,家长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导致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四是高校扩招挤占了职业教育的招生空间,高中和高职分数线一降再降,录取比例也年年攀升,导致中职学校的招生空间越来越小;五是地方保护主义剥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被选择权;六是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与毕业生就业不理想;七是不规范的就业准入制度造成了中职生源大量流失。目前,我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劳动者素质把关缺乏体制性的控制。企业用人随意性较大,存在着来人就用的现实情况,没有真正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准入政策,没有真正形成凭证上岗、按级付酬的良性机制。有些企业甚至聘用缺乏技能的未成年员工,导致有些初中毕业生直接外出打工,挤占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这也是中职学校生源流失的一个原因。

3.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

2017年9月出台了《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各校在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认识上有误区。对特色化发展及其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首先,对高中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有待深入,高中教育特殊性和特有价值与功能是体现在“大学预科”“基础性+选择性”“基础+预备”上,还是体现在合格公民基础教育完成阶段具有发展价值上,有待于准确把握,从而明晰特色化发展的价值追求。其次,对高中特色化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误:一是受益面太小,试验学校将举办特色实验班、校本课程建设和地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作为特色化发展的内容,试验限于局部散点少数人受益。二是试验同质化,试验学校认为统一高考和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始终存在矛盾,考试背景下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有限,即使申报特色化项目也会出现学校之间趋同和针对同一主题一拥而上的现象。三是为特色而特色、为做而做现象。有些学校对特色化发展的实质缺乏准确理解,而将目光聚焦在参与该试验以获得多方面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上,试验名不副实却刻意标新立异。四是误读特色化。有些学校对特色化发展的真正意图及内涵认识模糊,导致推进规划和实施路径皆不明晰现象。

第二,目标规划不清。特色化发展目标和规划不够清晰。试验性质和目标定位有待明确,到底是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行动还是高中教育发展战略转型的前期尝试?其目标是要探索高中教育发展新模式还是要实质性地建成多种类型的普通高中?在试点项目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并不清晰,而是更多地将此项工作作为阶段性完成的工作来看待,缺乏高中特色化发展试验持续推进的周密规划。

第三,重点聚焦不准。各地高中特色化发展的重点、难点及思路虽存差异,但试验还尚未聚焦形成核心的共性问题和找到突破的着力点,特别是有些学校具体发展路径还不明晰,制约因素较多,有的贪大求全;有的特色创建着眼点太小、受益面窄;有的改革创新虽有多个主题,但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对发展方向和发展特质的深入提炼与重点突破;有的过于依赖现有做法,导致创新不足;有的对特色化发展虽有清晰认识但与行动脱节。在考试改革推进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特色化发展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实施路径如何?学校还需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以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实质性地推动高中特色化发展。

第四,建设条件不备。高中特色化发展是高中教育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是个性化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持续积累的实践过程,推进这项工作的保障条件有待健全与完善,目前只有少数优质高中发展到转型期,而更多学校和直接参与者仍然将升学考试作为普通高中的核心任务,对高中特色化发展的价值认识较为表面,内在需求不足。对学校特色基本定位和着力点等核心问题思考不够,行动路径不清。同时,高中特色化发展的顺利实施需要经费、配套资源的大量投入和持续跟进,但目前试验学校更多的是行政推动、示范带动和鼓励倡导,实质性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支持缺失。

4.我省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根据教育部方案,包括江西在内的18个省市区将成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区市,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开始进行。调研发现,我省各地高中在应对新高考改革方面准备严重不足,还不够积极主动,2018年秋季新高考改革没有启动。主要问题是:第一,认识不足,准备不足。新高考改革、新课程改革、新课堂改革“三改革”在教育理念上、硬件设施上、师资建设上、软件建设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这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第二,资金欠缺,投入不足。首先是教室不足,新高考意义上的教学班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应按照1.3∶1到1.5∶1的比例进行建设,这样很多高中学校都必须加强校舍、教室建设;其次是相关教学设施应该大量添置。第三,师资不足,结构欠妥。根据相关省份的试点改革,在师资结构上,导致了有些理科方面的教师富余,而政治、历史等文科教师出现严重不足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仅仅靠学校自身是难于解决的,这就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尽早谋划,全力支持,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而且要尽早投入,才能确保新高考改革工程顺利实施。调研组通过到浙江省学习考察新高考改革与高中特色建设两项工程,深切感受到浙江教育者不等不靠,主动求新求变的魄力和勇气。浙江省临安中学、杭州四中,特别是杭州十一中学课堂革命、提前抢跑、对课改新样态等进行教育科研探索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值得学习与借鉴。作为江西高中教育者也要有这种担当和闯劲,绝对不能靠等待来回避诸多改革中的问题与矛盾,必须迎难而上、主动求新,才能立于教育现代发展大潮之中。

5.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省高中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教师工作时间长,特别是班主任,有的教师还身兼数职,导致高中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一是教师身体素质欠佳,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为数不少。二是教师心理素质欠佳,合作精神有待加强。过于强调竞争、评价与绩效挂钩,同在一个年级组、学科组却缺少合作精神,导致教师之间互相设防、搞单打独斗。三是教师学习时间不足,教师素质难于提高。不少教师围绕高考成绩转,导致了教师低效益的重复劳动,对于一些教育改革新成果、前沿科学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与探索。四是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但因为教师日夜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导致不少教师,特别是年纪稍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处理与使用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五是教师地位与待遇不高,影响教师工作创新精神。教书育人工作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奉献之路,“国家开口子,地方拿票子”政策在很多地方难于落实,直接影响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