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是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将中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相关就业岗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两化融合”工作,通过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未来制造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所以,需要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阶段性目标。“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2.“中国制造2025”的实质——从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厂车间内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以无线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或设备之间的互联。由此衍生出物联网、服务互联网,推动着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方式相融合。信息驱动下产品制造的过程,体现出了智能制造的价值所在,即能够科学编排生产工序,提高生产率,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还可以调整资源使用,采用最节约能耗的方式。
3.“中国制造2025”要求高校加强人才培养
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