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的诉讼

三、劳动争议的诉讼

劳动争议的诉讼是指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经过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由人民法院按照司法审判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

当事人若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做出的裁决为终审裁决,不能再上诉。

练习巩固

案例分析1

某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张某应聘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所有条款的内容均已协商一致,但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的问题上双方产生了分歧:公司招聘张某的目的是搞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所以,要与他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约定软件项目开发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合同即终止。但张某不同意,认为劳动合同必须明确合同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单位这样做是违法的。

张某的说法正确吗?

案例分析2

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张某,在毕业当年的元旦刚过没多久就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有5000余元。感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张某于2015年2月15日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有以下条款:

(1)单位向张某提供两个月的免费培训,培训期间,第一个月食宿自理,第二个月解决食宿和交通。若培训不合格,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2)合同有效期限为2年,试用期为6个月。若经试用不合格,单位可解除合同而不需给予任何补偿。

(3)除非单位对张某有违法行为,否则张某不得单方面解除合同。

(4)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张某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张某经培训不合格的;

◆张某经试用不合格的;

◆张某提出解除合同,到其他单位工作的;

◆张某不服从工作安排的,但单位要求其从事非法活动的除外;

◆张某擅自离开单位的。

(5)若发生第(4)条规定的情形,张某应当赔偿单位以下损失:

◆培训费及食宿费3000元;

◆招聘张某的费用5000元;

◆违约金10000元;

◆单位的其他损失。

(6)单位有违反劳动合同行为的,按照张某实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赔偿。

请问上述合同内容存在哪些法律问题?

广角视点

怎么签“劳动合同”

应届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至少要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一、要注意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无论什么专业毕业,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有关权利义务,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等规定,既可及时要求用人单位改正,也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注意诚实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也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签约前既要充分了解单位,也要如实提供情况。

三、要注意分清合同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2条规定,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类。合同类型直接影响合法权益,不能不分性质一签了之。

四、要注意订立书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有不少单位试图不签书面合同而规避法律规定。也有应届生碍于情面只简单地口头协议,这样一旦发生劳动争议,解决起来就会很困难。

五、要注意拒绝不合法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收取财物。所以,应注意拒绝交保证金或身份证等习惯做法。

六、要注意检查必备条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审查9项必备条款:即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上述条款一项都不能少,否则,如有缺漏,就会埋下劳动争议隐患。

七、要注意依法约定试用期。要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试用期最多不得超过6个月且只能约定一次的规定。同时要注意,根据第20条规定,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八、要注意仔细推敲条款。签字时,不仅要对文本仔细推敲,还要仔细阅读岗位说明书、责任制、劳动纪律、工资支付规定、考核等规章制度,这些作为合同附件,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发现表述不清时,要及时要求说明和修订。

九、要注意不随意约定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25条规定,除第22条规定的提供专项培训费用约定服务期和第23条规定的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应按约定支付违约金外,用人单位不得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十、要注意妥善保管文本。要注意合同签订后,双方各执一份,且妥善保管,以免合法权益被侵害或发生劳动争议时没有了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