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常规,成功在手

一、突破常规,成功在手

著名的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人。

1946年,盛田昭夫的索尼公司成立时,他在公司的宗旨上赫然写道:“公司绝对不搞抄袭伪造,而专选他人今天甚至以后都不易搞成的商品。”

一般日本企业经营的基本方法是大量生产、大批销售,但盛田昭夫走的并不是这条路。他的方式正如公司宗旨所要求的,首先投资开发研究,创造出其他公司难以模仿的产品。即便是这种商品被其他竞争者赶上了,还有新的产品出现。盛田昭夫的经验在于标新立异,重在以新取胜,依靠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20世纪50年代初,收音机在日本还不是十分普及,但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收音机的好处,收音机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很多制造商都看准了收音机市场必将迎来大爆发的那一天,因而纷纷大批量生产。当时流行的收音机并非很完美,其内部几乎全部使用笨重易发热的真空管,体积大得不得了,耗电量又高,并且不能随身携带。

索尼公司创办人之一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当时也被收音机市场的潜力吸引,但又生怕背负上未来市场过剩的竞争压力。这时井深大抓住了流行收音机的缺点,并设想,如果索尼(当时名叫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收音机能够克服这些缺点,必然会大受消费者青睐,独占收音机市场的鳌头,成为技术革新的领导者。

盛田昭夫想要研制一种能携带甚至可以放在衬衣口袋里的小型收音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以半导体取代真空管。而半导体的专利权,当时只在美国有,发明它的是休克利博士。

1952年,他们专门为半导体的事去了一趟美国,想要引进休克利博士发明的半导体专利技术。1953年,盛田昭夫与拥有半导体专利权的西方电气公司签订了专利合约。

最终在1955年,盛田昭夫推出日本的第一批小巧玲珑的半导体收音机。这批第一次标有“SONY”字样的产品一经问世便令同行和消费者惊诧。“SONY”牌收音机一下子风靡日本,原来的真空管收音机成了陈旧的过时货。

时隔不久,索尼生产出的更小的口袋型半导体收音机大批上市。这种收音机可以随身携带,就像手表一般便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新时尚,标新立异的索尼公司顿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SONY”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

标新立异使盛田昭夫赢得消费者的心,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同行企业在对盛田昭夫既嫉妒又羡慕的时候,开始研究他的特点,研究结果之一就是他总在以新取胜。

以新取胜的确是他的一个重要特点。索尼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其他公司对新产品先是小心翼翼地观望,一见销售势头好,马上跟进生产类似产品,但此时他已经独享市场一年以上。随着科技日益发展,这种跟进的时间虽然在缩短,但盛田昭夫总能领先几个月,保持住创新带来的优势。

盛田昭夫写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来带领大众,而不是被动地去问他们要什么产品。消费者并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但是我们知道。因此我们不去做一大堆市场调查,而是不断修正我们对每一种产品及其性能、用途的想法,设法依靠引导消费者、与消费者沟通来创造市场。”

风靡全球的“随身听(Walkman)”就是这种精神的产物之一。一天,总经理井深大提着手提式录音机和一副耳机来到盛田昭夫的办公室,一脸不高兴的样子。盛田昭夫关切地问他有什么心事。井深大一摊手,一脸无奈地说:“我喜欢听音乐,可又不希望影响别人,又不能整天坐着不动,只好提着录音机到处走,可它实在是太沉重了,这份疲累哪是我这老头子能吃得消的?”

img

图6-13 自主创新

盛田昭夫静静地听着,突然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一脸兴奋的光彩。原来井深大这番抱怨一下子点燃了盛田昭夫的思维与想象。他想,能否研制出一种小型的随身携带的录音机呢?它将能更好地满足那些须臾也离不开音乐的年轻人。不久,一台“随身听”的样品制造出来了,精致而小巧,音效也非常好。以盛田昭夫为首的技术骨干认定“随身听”一定会风靡起来,但销售人员则认为这种产品一点销路都没有。于是,在公司内对“随身听”形成了反对和支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面对反对声,盛田昭夫坚持己见,并说明将由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由于“随身听”符合消费者的需要,价钱(3万日元)也适合年轻人的腰包,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面对雪花般飞来的订单,索尼公司必须以自动化生产来应付。与此同时,“随身听”也大大刺激了索尼公司的耳机研制,使其跻身全世界有影响力的耳机制造商之列,在电子产品大国日本也占据了50%的市场。

几十年来,索尼公司在盛田昭夫标新立异的思想指导下,发明创新直接促使技术产品化、产品利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