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静思录:陕西省名中医李军学术经验集》简介
《秉烛静思录:陕西省名中医李军学术经验集》这本书是由.李军,缪峰主编创作的,《秉烛静思录:陕西省名中医李军学术经验集》共有170章节
1
《秉烛静思录·陕西省名中医李军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主 编 李 军 缪 峰 编 委 周海哲 袁有才 白海侠 杜 翔 范文涛 张金培 严亚锋 徐长青 李 哲 史嵩海 李德帅 赵 欢 ...
2
出版说明
陕西地理环境独特,自古就有“秦地无闲草”之说。秦地文化积淀深厚,秦人注重文化融合,自古至今载入史册的医、药学大家辈出,尤其是以第一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第二届国...
3
序
李军教授是我校的优秀中医学者,也是中医临床实践家,他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医德高尚。他从中学阶段自学中医起,渐至酷爱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40余年,为中医药事业...
4
目录
目 录 《秉烛静思录·陕西省名中医李军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出版说明 序 第一章 李军成才之路 第一节 天资聪颖多勤勉 中学自学奠医基 第二节 基层锻炼增才干 学...
5
第一章 李军成才之路
周海哲 整理 李军,陕西三原人,1954年12月出生于三原县城关镇南关村,系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张学文教授嫡传弟子,曾任原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兼党...
6
第一节 天资聪颖多勤勉 中学自学奠医基
三原县民风淳厚,自古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尊师重教之风甚浓,名人辈出。李军有幸生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自幼耳濡目染就爱学习。“李军天生就爱学习”,这是李军家乡...
7
第二节 基层锻炼增才干 学用结合显初绩
1973年底高中毕业后,李军返乡参加了一段时间农业生产劳动,在田间地头他还利用工休时间为老乡诊病。鉴于此情,村干部认为李军有培养前途,遂于1974年4月让他进入...
8
第三节 脱颖而出得深造 大师指点益启智
由于医疗工作业绩突出、医德高尚、医风端正、服务热情,李军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入了团、入了党。1976年12月他被推荐进入陕西中医学院深造,开始了系统的科班...
9
第四节 博采众长善思辨 中西兼容勇实践
研究生毕业后,李军在内科教研室从助教开始,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1987年初被学院公派去日本群马县关越中央病院进修心脑血管病专业。在进修期间,他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现...
10
第五节 医德高尚医风端 医教科研硕果显
在医德医风方面,李军主任医师秉承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的高尚医德医风,学风严谨,医风淳朴端正,贫富一视同仁,为患者所想,为患者所急,不为名利诱惑,立方处药力求简验廉...
11
第六节 博学多才爱好广 工作生活两相益
李军不仅医、教、研业务出色,他的爱好也十分广泛,对音乐、书画、诗歌、摄影、电脑都兴趣盎然且多出色。开处方时,患者及家属经常被他漂亮的字体所吸引,包括不懂书法的人...
12
第二章 学术思想
...
13
第一节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
近几年,中国学术界公然出现“以科学的名义”大肆诋毁中医,提出“取消中医”的主张。李老师认为其行径是对中医药历史的无知,对中医药现实的曲解,对中医药未来的短视。众...
14
一、从历史观来看中医药的科学属性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不可否认中医药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体现。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神农氏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乃至现代中医药科研的累累硕果,都...
15
二、从现实观来看中医药的科学贡献
我们先姑且不论中医药五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巨大贡献,也不用一一列举汗牛充栋的中医药著作对世界医学的无私奉献,更不用列举历代前贤运用中医药防治瘟疫、治疗疑难...
16
三、从发展观来看中医药的科学潜能
诚然,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各种高科技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研究也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然而,对于生物体尤其是对高等动物...
17
第二节 中医的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这一名词,系近代所撰用,祖国医学中尚未有这一名词。但从历代中医文献中可以看到,与其概念相关的内容记载比比皆是。目前,人们对这一特殊的疾病日益关注起...
18
一、中医医源性疾病的概念探讨
中医诊治疾病历来以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而著称,治疗方法丰富多彩,千百年来流传不殆,其勤精于业之名流辈出不穷,对繁衍强盛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也曾有一...
19
二、有关中医医源性疾病的文献论述
关于中医医源性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内容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粗者即指粗工,不...
20
三、中医医源性疾病产生的原因
如前所述,医源性疾病是由于医者诊治不当所致,因此探讨其产生原因,就应该从医者本身的医疗行为和思想方法来考虑。下面着重就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中医医源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做...
21
第三节 脑病学术体系的构建
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主神志,将脑列为“奇恒之腑”。但却另有叙述脑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运动感觉的功能。这种相悖理论多年来常使后学者甚感迷惑。从中医学脏腑的...
22
一、脑当为脏的物质基础
传统中医脏象理论是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来阐释脏腑功能的。因此理当为脏的脑也不例外,也应该有脑的精、气、血、津、液和脑阴、脑阳。 1...
23
二、脑当为脏的理论依据
《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性,显然理应为脏...
24
三、脑脏的生理功能
脑位于颅内,其位最高,统领诸神,为元神之官、生命之主宰。脑藏髓,主神志,智能出焉。脑协调五脏六腑,统辖四肢百骸。脑开窍于五官,灵机现于瞳子,应于语言,脑必须依靠...
25
四、脑之经脉为任、督二脉
脑之经脉为任、督二脉而统帅诸阴、诸阳。任、督二脉均起于胞中,属肾所主。任脉为一身阴脉之海,精血阴津皆灌注于内,行身体前正中,在承泣穴与督脉相交上通于脑。督脉为阳...
26
五、脑与五脏的关系
脑为元阴元阳太极之脏,人体阴阳之统领,寤寐交变之总枢,五脏六腑之总帅,五神之所主司。脑神调燮五脏应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脏所化生的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上奉于头...
27
六、中医脑病的概念及范畴
脑病是指由于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引起脑的阴阳气血失调和功能失常的一类病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的脑系病...
28
七、中医脑病的病因病机
脑病的病因常由外感和内伤两类因素所致。 1.外感因素 外感六淫或疫疠之气以及中毒、外伤等直接或间接损伤脑脏,使脑脏结构受损或气、血、津、液功能失调,脑的正常生理...
29
八、脑的生理病理特点
脑脏的病理变化常有虚、实之分,且易虚易实,变化多端。在病变过程中最易出现痰、瘀、毒互结为患,其中痰瘀互结最为常见。由于致病的邪气不同以及病邪作用于人体的表现不同...
30
第四节 脑病痰瘀交结证的研究
李军教授以历代医家“久病多瘀”“怪病多痰”及“百病皆由痰作祟”等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痰瘀交结证,认为痰浊和瘀血是导致脑病的病机关键,二者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