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惠某,男,16岁,以“心慌、胸闷、气短2年余”为主诉,于2013年11月11日初诊。
现病史:2年前,患者感冒后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于当地诊所按“感冒”治疗后上症减轻不著。家人急送至西京医院进行诊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后上症减轻,但仍心慌、胸闷、气短,家人为求进一步中医药治疗,故来诊。现症:心慌、胸闷、气短,于活动后加重,食纳欠佳,眠可,二便调。既往史:患者既往有“扁桃体炎”病史。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差,面色苍白,双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2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3级吹风样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舌下散布瘀点,脉沉滑。心电图示:心肌缺血。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心悸。
中医辨证:气阴双损,痰瘀互结。
治法:气阴双补,化痰通络。
方药:自拟方(灵芝8 g,党参10 g,苦参10 g,丹参10 g,姜半夏10 g,沙参10 g,焦三仙各15 g,乌梢蛇8 g,细辛2 g,生地10 g,淫羊藿8 g,炙甘草8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患者服上方后无明显不适,心慌、胸闷、气短有所改善。查体双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2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3级吹风样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舌下瘀点,脉沉滑。继用前方,共6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患者服上方后未诉明显不适,心慌、胸闷、气短明显改善。2日前感寒后出现鼻塞、喷嚏、流清涕,查体:体温37.3℃,双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叩诊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级吹风样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舌下瘀点,脉沉。心电图示:轻度心肌缺血。前方加荆芥10 g,防风10 g,共6剂。煎服方法同前。
四诊:患者服上方后心慌、胸闷、气短消失,眠纳尚可,二便调。查体:双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叩诊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舌下散在瘀点,脉沉细。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前方去荆芥、防风,处方6剂以善后。
按: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可累及心包和心内膜,其病情轻重不一,可迁延日久,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该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李军教授认为其病因是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留恋于血脉所致。患病既久,致气阴不足,痰瘀互结,心脉痹阻,气血不通,发为此病。故以气阴双补,化痰通络为法。临证,外感风寒,加荆芥10 g,防风10 g;心烦少寐者,加麦冬10 g,酸枣仁15 g;痰多者,加枳壳10 g,全瓜蒌15 g。